核心摘要:日前,教育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这是新时代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促进教育公平与乡村振兴的重要政策文件。《行动计划》要求,住建部门要推进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新建、改扩建项目中优先建设教学楼、宿舍、食堂、运动场地等。
中华建设网讯 (记者 阎秋) 日前,教育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这是新时代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促进教育公平与乡村振兴的重要政策文件。《行动计划》要求,住建部门要推进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新建、改扩建项目中优先建设教学楼、宿舍、食堂、运动场地等。
县域普通高中,是完善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的关键着力点,在教育强国建设和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人口高质量发展中承担着重要使命。
据了解,县域普通高中承担了全国近60%普通高中学生的教育任务,是县域基础教育的“龙头”。随着人口与教育需求变化,未来十年普通高中学位需求预计增加约1000万个,县域普通高中将成为学位供给的主阵地。
但是,现实问题突出:办学条件薄弱,部分县域普通高中校舍老旧、功能教室不足、运动场地缺乏,难以满足新课改和多样化教学需求。师资短缺与流失严重,优秀教师“招不来、留不住”,尤其是紧缺学科教师严重不足。经费保障不足,2023年城区高中平均经费投入高出县域普通高中2800万元,县域普通高中财政保障水平偏低。生源与资源“被虹吸”,部分省市高中违规“掐尖”招生,导致县域普通高中优质生源和师资流失。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人口流动和学龄人口变化带来区域学位供需错配,部分县域普通高中资源紧张。
为加快推动城乡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促进县域普通高中振兴,教育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六部门制定了《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要求,统筹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强化师资队伍、转变育人方式、完善保障机制,全面提升县中办学水平,提高教育公共服务质量,显著扩大农村地区学生接受优质普通高中教育的机会。
到2030年,适应学龄人口持续增长的普通高中教育资源供给机制进一步完善,县中布局更加合理,为初中毕业生就读普通高中提供充足学位;教师能力素质和学历水平进一步提高,教师配备满足教育教学需要;更好适应人工智能对育人方式变革的影响,注重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质量评价体系基本建立,“唯分数、唯升学”的应试教育倾向得到有效扭转;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基础教育协调发展机制更加完善,市域内普通高中发展差距明显缩小,优质特色多样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有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行动计划》要求,系统推进八大行动:
推进教育资源扩容行动。建立学龄人口和学位需求预测预警机制。推动现有普通高中挖潜扩容。优化重组现有教育资源。新建一批普通高中。
推进办学条件改善行动。优化学校建设标准。补齐办学短板。
推进课程教学提质行动。优化课程实施。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研指导。
推进教师队伍提升行动。配齐配强师资队伍。加强师资培养培训。优化教师待遇保障。提升书记、校长依法办学治校能力。
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行动。加快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数字化教学应用能力。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
推进办学体制机制改革深化行动。探索市县结合管理体制改革。开展综合高中建设试点。推进评价和招生改革。
推进办学规范化行动。合理安排学生作息时间。严格规范招生行为。
推进对口帮扶行动。开展国家示范帮扶。扩大省内省际帮扶。实施高校招生专项计划。
住房城乡建设部作为联合发文单位之一,在《行动计划》中承担重要职责,主要包括:
修订完善普通高中建设标准。会同教育部门更新县域普通高中建设标准,指导各地科学规划建设。
保障建设用地需求。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原则,合理保障县域普通高中学校建设用地,防止资源浪费。
推进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新建、改扩建项目中优先建设教学楼、宿舍、食堂、运动场地等,改善教学与生活条件。
加强校园建筑安全管理。对老旧校园建筑进行安全评估与加固,消除安全隐患,确保抗震与防灾要求达标。
创新教师住房保障机制。鼓励各地将符合条件的县域普通高中教师纳入当地住房保障体系,探索租售并举、人才公寓等多样化保障方式,稳定教师队伍。
《行动计划》不仅是一次教育政策的升级,更是推动教育公平、服务国家战略的关键举措。其成功实施依赖于教育、财政、自然资源、住建等多部门的协同推进,尤其需要住建领域在规划、建设、保障等方面提供坚实支撑。通过系统化、机制化的政策支持,县域普通高中“弱”与“差”的局面有望根本扭转,真正实现“让县域普通高中强起来、优起来”的目标。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