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今年10月13日,是第36个“国际减灾日”,活动的主题是“投资韧性建设,提升防灾减灾能力”。为做好2025年“国际减灾日”工作,日前,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发出通知,要求,针对风险防控、抗灾设防、应急处置、救灾救助等方面突出短板,持续加大政策、资金、技术等投入力度,强化源头...
中华建设网讯 (记者 金志诚) 今年10月13日,是第36个“国际减灾日”,活动的主题是“投资韧性建设,提升防灾减灾能力”。为做好2025年“国际减灾日”工作,日前,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发出通知,要求,针对风险防控、抗灾设防、应急处置、救灾救助等方面突出短板,持续加大政策、资金、技术等投入力度,强化源头治理、综合施策。加快推进地震易发区老旧房屋、学校、医院和重要工程设施等抗震加固改造。
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事件多发频发,暴雨洪涝、地质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反映出抵御极端灾害韧性能力仍亟待提高。
为开展好第36个“国际减灾日”,《通知》要求,切实增强灾害韧性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要针对风险防控、抗灾设防、应急处置、救灾救助等方面突出短板,持续加大政策、资金、技术等投入力度,强化源头治理、综合施策。
要求,强化多渠道多元化投入,着力提升防灾减灾韧性能力。要持续加大隐患排查整治、防灾工程、应急物资储备库(点)建设力度,着力补齐关键防灾设施短板。加快推进地震易发区老旧房屋、学校、医院和重要工程设施等抗震加固改造,在多灾易灾地区因地制宜开展受威胁群众易地避险搬迁。健全完善巨灾保险、灾害民生保险、政策性农房保险等制度,积极推进“灾害救助+金融保险”试点。创新开发韧性债券、减灾基金等金融工具,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有序参与韧性基础设施建设和防灾减灾技术装备研发应用项目。
要求,强化灾害风险信息应用,完善落实韧性建设标准要求。建立健全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制度,严格控制高风险区域风险增量,推动分类分区实施禁、限、改等措施。持续深入推进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应用,在城市更新、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灾害综合风险空间管控等方面,充分发挥普查数据成果的基础性支撑作用。
要求,强化宣传引导,推动普及韧性理念和防灾减灾知识技能。要创新灾害风险防范宣传教育机制,深入开展安全宣传“五进”活动。鼓励企业、金融机构实践韧性建设理念,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公众参与韧性安全建设。
《通知》要求,“国际减灾日”前后,要结合实际,积极组织开展各类线上线下防灾减灾展览展示、科普讲座、模拟体验、疏散演练等活动,支持各类科普场馆、教育基地等载体阵地推出更多优质科普服务。
据了解,“国际减灾日”全称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IDDRR),是全球范围内旨在提高公众减灾意识、推动减灾行动的重要纪念日。它的诞生与发展,紧密围绕着人类应对自然灾害挑战、提升风险治理能力的历史进程,至今已成为凝聚国际共识、促进多方协作的关键平台。
“国际减灾日”的设立,源于20世纪中后期全球自然灾害频发引发的反思。当时地震、洪水、飓风等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持续攀升,而各国减灾能力分散、协作不足,亟需一个全球性的倡议来整合资源、统一行动。
1989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第44/236 号决议,正式启动“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International Decade for Natural Disaster Reduction, IDNDR,1990-1999年)计划,核心目标是“通过国际合作,减轻全球范围内自然灾害对社区、经济和环境的影响”。为配合这一十年计划,决议同时确定,将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定为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旨在通过纪念日活动,唤起各国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对减灾工作的重视,普及减灾知识与技能。
1990年10月10 日,首届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顺利举办,全球多个国家通过研讨会、科普展览、应急演练等形式参与,标志着“减灾”从分散的国家行动,正式上升为具有全球共识的公共议题。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计划到期后,联合国并未停止减灾行动的推进,而是根据全球灾害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国际减灾日的定位、主题和推广形式,使其更贴合现实需求。
2005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第 60/195 号决议,将“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更名为“国际减灾日”,并将纪念日期从“10月第二个星期三”改为每年10月13日。这一调整将减灾工作的重心从“灾后应对”转向“灾前预防”,从“减少灾害损失”深化为“降低灾害风险”。强调通过提前识别风险、改善基础设施、完善政策体系等,从源头减少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体现了“风险治理”的现代减灾理念。
自“国际减灾日”设立以来,每年都会确定一个针对性主题,覆盖减灾领域的关键议题,引导全球行动方向。这些主题既反映当下最紧迫的灾害风险(如气候变化、城市灾害),也推动减灾理念的落地(如社区参与、韧性建设)。
随着减灾理念的普及,“国际减灾日”的活动形式也从早期的“宣传科普”,逐步拓展为“实践导向”的多元行动:
政府层面,发布国家减灾政策、启动重大减灾项目(如防洪工程、地震预警系统建设);
社会组织层面,开展社区应急演练、为弱势群体提供减灾培训(如老人、残障人士的逃生技能指导);
国际层面,联合国机构(如联合国减灾署 UNDRR)牵头举办跨国研讨会,分享减灾经验(如日本的地震韧性建筑技术、荷兰的防洪管理模式);
公众层面,通过社交媒体传播减灾知识、发起“家庭应急包准备”等互动活动,推动减灾融入日常生活。
历经30余年发展,“国际减灾日”已超越“纪念日”本身,成为全球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作为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地震、洪水、台风等灾害频发),中国始终积极参与“国际减灾日”活动,并将其与国内减灾实践结合。
自1990年起,我国每年都会围绕国际减灾日主题,开展全国性减灾宣传周活动(通常在10 月中旬)。
2008年汶川地震后,我国进一步强化减灾体系建设,将“韧性城市”“社区减灾”等国际理念融入政策(如《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近年来,我国还通过“一带一路”灾害风险管理国际合作机制,向发展中国家分享减灾经验(如提供气象卫星数据、应急救援装备),推动国际减灾日的“行动落地”。
“国际减灾日”是人类从“被动承受灾害”到“主动治理风险”的历史缩影。从1989年联合国决议的提出,到如今成为覆盖全球、连接政府与公众的行动平台,它始终传递着一个核心信念:灾害风险可以通过科学规划、协同行动来降低,一个更具韧性的未来,需要每个人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