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为提升广州市商品住宅品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更好满足群众刚性和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日前,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推出《关于推进好房子建设的工作指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指引》从安全、舒适、绿色、智慧四个方面,提出建设好房子的20条具体措施,强力推动住房建设从...
中华建设网讯 (记者 寒冬) 为提升广州市商品住宅品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更好满足群众刚性和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日前,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推出《关于推进好房子建设的工作指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指引》从安全、舒适、绿色、智慧四个方面,提出建设好房子的20条具体措施,强力推动住房建设从“住有所居”向“住有优居”全面转型。
据了解,广州市开展“好房子”建设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在标杆项目打造方面,广州已形成多元化好房子示范矩阵。中国铁建招商蛇口西派天河序成为首个“智慧+品质”试点项目,招商・林屿境推出第四代住宅产品,越秀地产建立“品质、温度、智慧、成长”的产品体系。这些项目在市场上获得广泛认可。
在技术标准创新方面,广州率先建立“智慧+品质”住宅评价体系。该体系包含控制项、得分项和加分项三级指标,既设定了安全、耐久等底线要求,又鼓励企业在智能建造、绿色节能等方面创新突破。
在城市更新融合方面,探索出城中村改造与好房子建设结合的新模式。通过“光伏+绿化”屋顶改造、生态修复和文化再生等策略,罗冲围片区实现从“生存型”空间到“品质型”社区的转型。
虽然,广州市“好房子”建设试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挑战:
标准落地成本压力是最突出的问题。绿色建材、智能设备和光伏系统的应用将增加建设成本。广州市规定保障性住房需采用模块化建筑和装配化装修,但成本分摊机制尚未明确。
技术标准衔接存在障碍,尤其体现在老旧小区改造领域。据民进广东省委会调研发现,现行规划、消防标准主要适用于新建项目,老旧小区更新面临“原拆原建”的技术限制。例如,部分危旧房屋因建筑间距、退距等标准限制无法实现原址重建,业主改造动力不足。
审批流程效率有待提升。好房子建设涉及多部门协同,从规划设计到竣工验收需经过多个环节。老旧小区自主更新项目反映,由于缺乏省级层面政策指引,业主报批报建常面临“无章可循”的困境,涉及住建、自然资源、发改等多部门的审批事项缺乏统一流程。这一问题在模块化建筑、光伏一体化等创新技术应用中更为突出。
为提升广州市商品住宅品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更好满足群众刚性和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日前,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制定了《关于推进好房子建设的工作指引(征求意见稿)》。
《指引》从安全、舒适、绿色、智慧四个方面,提出20条具体措施,标志着广州住房建设正式从“住有所居”向“住有优居”全面转型。
《指引》以“安全为底线、舒适为核心、绿色为导向、智慧为特色”,构建了系统化的好房子建设标准体系。
一是构建全域风险防控体系。安全是好房子的首要标准,《指引》从应急逃生、防水防漏、设备安全三个方面提出硬性要求。
在应急设施配置方面,要求住宅套内必须配备烟感报警器,厨房设置燃气漏气报警装置和联动切断阀、自闭阀。鼓励在阳台设置垂直逃生通道或高楼逃生缓降器等应急逃生设施。鼓励住区配置AED紧急救援设施并接入AED网络,构建住区应急圈。
在防水质量保障方面,明确卫生间、厨房、外墙、屋面等有防水要求的部位,保修期延长至10年;采用装配式整体卫生间的,防水保修期不低于10年。强制要求购买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
在电动自行车管理方面,要求设置集中停放和充电场地,与建筑距离不小于6米。停车区域要配备火灾报警系统和灭火器;电梯要安装电动自行车监控报警装置并与电梯运行联动。
二是营造舒适、全龄友好居住空间。针对居民对居住舒适度的核心需求,《指引》从空间尺度、声环境、功能布局等方面制定精细化标准。
规范空间尺寸。规定起居室开间净宽不小于3.1米,主卧不小于2.8米,次卧不小于2.5米;鼓励减少套内承重墙,满足家庭空间灵活改造需求。
优化声环境。要求分户楼板采用减振垫、隔声涂料等措施,分户墙厚度不小于200mm;外窗采用不低于6+12a+6 规格的充氩气中空Low-E 玻璃,临近噪声源区域进一步提高外窗隔音标准。
升级功能分区。规定卫生间采用“三分离”设计(淋浴区、盥洗区、厕位区独立),实现干湿分离和多代同堂家庭错峰使用;要全屋交付空调并预留新风系统安装条件,鼓励交付中央空调、新风系统。
三是践行双碳发展理念。结合广州气候特点和“双碳”目标,《指引》将绿色低碳贯穿建筑全生命周期。
推广节能建材应用。要求绿色建材使用比例不低于20%。交付的家电设备、照明灯具,能效等级不低于2级;鼓励配置空气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设备,推动全屋电气化。
推动光伏一体化应用。鼓励在建筑屋顶、停车棚设置分布式光伏发电设备;住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服务半径不大于50米。
营造生态景观。要求园林绿化优先选用乡土树种,遵循适地适树原则;通过建筑与景观融合设计,打造“公园里的小区”。
四是打造智慧便捷生活。《指引》在智慧家居、社区安防、新兴技术应用等方面提出前瞻性要求。
构建智能监测系统。鼓励设置水质、空气质量智能监测设备,实现与门窗、空调等家电联动调控;提倡智能家居与装修一体化设计。
建立多维安防体系。要求住区配置智慧门禁、全域视频监控,数据存储不少于30天;安装高空抛物监测系统,全覆盖建筑出入口及活动场地。
强化新兴技术应用。鼓励设置无人机配送设施、服务机器人等新兴服务设备。预留室外停机坪和升降空间;支持建设智能快递柜、无障碍配送通道,探索无人机物流服务。
《指引》的发布对广州房地产市场和城市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创新提出了“智慧+品质”住宅评价指标体系,从用地与规划、安全与耐久、舒适与健康、节能与环保、智慧与数字、运营与维护六个维度建立量化标准。这一体系填补了华南地区高品质住宅标准的空白,为房企提供了明确的产品升级方向。
在城中村改造中嵌入好房子标准,实现了“居住品质提升+城市功能完善”的双重目标。预计到2025年,广州市将通过城中村改造建成约500万平方米好房子安置区。
《指引》的出台,标志着广州市住房建设进入品质时代,好房子建设有望成为全国住房品质升级的标杆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