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 全国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重庆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圈子 > 专栏新闻

以“社区共治”深耕城市温度,以“创新实践”点亮民生答卷 ——天门市城管执法局工作纪实

发布时间:2025-04-01 17:04 来源:

核心摘要:2024年,天门市城市管理执法局以“城管进社区”为支点,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一城四基地”的奋斗目标,建立健全“一委一办一平台”和“城管进社区”两大机制,撬动基层治理效能跃升,强化城市细管、城市智管、城市众管“三个管理”,在城市管理的画卷上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美丽的城市图景。

中华建设网讯(记者 王燕萍 通讯员 熊园 黄格)城市治理的每一次进步,都藏在街巷的烟火气里,藏在市民舒展的眉宇间。天门,作为一座拥有深厚文化底蕴和蓬勃现代活力的城市,正通过精细化的治理,不断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和城市的宜居性。

 

 

2024年,天门市城市管理执法局以“城管进社区”为支点,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一城四基地”的奋斗目标,建立健全“一委一办一平台”和“城管进社区”两大机制,撬动基层治理效能跃升,强化城市细管、城市智管、城市众管“三个管理”,在城市管理的画卷上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美丽的城市图景。

 

从“街面执法”到“楼道管家” 社区共治的破冰实践

 

从楼道里的纠纷化解到街角绿意的悄然蔓延,从深夜夜市的烟火升腾到数字平台的精准响应,天门城管用行动证明:治理的温度,在于将“人民”二字刻进每一寸土地。

 

天门市城管执法局以“城管进社区”为突破口,将执法力量从“街面”延伸至“楼道”,构建起“服务+执法”双轮驱动的微治理体系。

 

服务先行,构建闭环机制。城管队员不再是“突击队”,而是社区的“常驻管家”。

 

通过“1+1”和“1+N”挂钩进驻模式,44名优秀城管队员与街道执法人员协同对接,形成“发现问题—上报问题—快速处置—及时反馈”的闭环链条。例如,针对噪音扰民、私搭乱建等顽疾,队员主动上门走访,仅2024年便形成问题清单17张,累计解决群众诉求105件,真正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

 

 

陆羽社区某单元楼因楼下商铺深夜装卸货物,噪音问题困扰居民多年。派驻队员接到投诉后,并未简单处罚,而是联合社区网格员、商户代表召开协商会。最终,商户调整装卸时间至白天,并加装隔音垫;社区则协调物业增设绿化带缓冲噪音。从投诉到解决仅用3天,居民李阿姨感慨:“以前投诉像石沉大海,现在城管就在身边,问题解决得又快又贴心。”

 

在鸿渐社区,城管队员发现居民习惯将垃圾堆放在楼道,既影响环境又存在消防隐患。他们发现后并未直接开罚单,而是联合志愿者发起“撤桶并点”宣传,在小区增设4个分类亭,并举办“垃圾分类积分换礼品”活动。短短一月,楼道垃圾清零,分类准确率提升至80%。“执法不是目的,让居民自觉参与才是关键。”执法人员谈道。

 

为破解“一罚了之”的僵局,天门市推出37项免罚清单,对首次轻微违规行为以教育劝导为主。例如,流动摊贩张师傅因占道经营被查,队员指导其申请临时摊位证,并协助联系夜市管理部门。如今,张师傅在北湖夜市有了固定摊位,月收入增加三成。“城管给了我出路,而不是一棍子打死。”他感激地说。

 

从被动执法到主动守法,笃行实干中彰显主人翁精神

 

“面对面”交流,激活末梢治理。2024年来,天门市城市管理执法局积极推进宣传工作进社区,共发送户外广告宣传单2600份,法律知识宣传单3000份,垃圾分类宣传单5000份,介绍城市管理方面政策法规及便民服务措施,增强社区居民依法维护权益、自我管理约束的自觉性,提高广大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在东湖社区,城管队员通过举办“法治宣传日”活动,向居民发放宣传资料,讲解城市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活动中,许多居民表示以前对城市管理的规定不太了解,现在明白了如何合法合理地维护自身权益,同时也愿意积极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

 

在新城社区,城管人以“撤桶并点”模式为突破口,创新构建“集中管理+精准投放”的垃圾分类治理体系,通过科学撤并垃圾收集点位、规范设置智能分类亭、建立桶边督导长效机制的“三步走”策略,成功实现社区环境品质与居民环保意识双提升。该社区通过党建联盟引领等创新举措,将垃圾分类从社区治理难点转化为全民参与的绿色文明实践,为中小城市基层环境治理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典范样本。

 

在熊河社区,城管队员通过上门走访了解到,部分老旧楼栋夜间照明不足,给居民出行带来不便。为此,城管队员们协调相关部门,对社区内的路灯进行了全面检修和更换,新增了多个路灯点位,大大改善了夜间出行条件,受到了居民们的广泛好评。

 

近年来,天门市城市管理执法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群众对执法工作的监督及查漏补缺作用,通过上门走访、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征求社区居民意见建议。目前,下沉城管队员共形成垃圾清运、除臭除蝇、路灯安装等问题清单17张,累计收集问题120个,切实解决问题105个,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灰头土脸”到“推窗见绿” 生态治理的诗意转身

 

城市品质的提升,不仅需要大刀阔斧的整改,更需细水长流的生态浸润。

 

近年来,天门城管人以“扩绿兴绿护绿”为笔触,在城乡肌理上挥毫泼墨,春秋两季挥汗如雨间,杨家新沟带状公园的景观蝶变、虾城商圈口袋公园的方寸之美、义乌路隙地游园的见缝插绿,让2万平方米新生绿意与3000平方米焕新绿地交相辉映。行道树补植工程如绿色动脉延伸,4800余株乔灌木在陆羽故园续写生态传奇,5000平方米色块草坪沿东湖路铺展绿毯,三次鲜花盛装的主干道成为流动的生态画廊。当41.12%的绿化覆盖率与19.79平方米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交叠,“出门进园”的生态承诺化作613.28公顷公园绿地上的民生答卷。

 

 

在提升城市绿量的同时,城管执法者更以工匠精神雕琢门户形象。东湖·美丽街区的改造中,56杆LED智慧路灯照亮纺织路的夜色,2600万投资打造的“席地而坐”街区标准,让广沟路的人行道透水砖与生态树池相映成趣。他们用毫米级的管理精度维护28盏路灯光明,以厘米级的施工标准更新56米电缆线路,在实验高中易涝区的升级改造中,20块新型井盖见证着城市韧性的提升。这些细节处的执着,让“城市客厅”不仅承载市民生活,更成为展示生态文明的重要窗口。

 

在天门农村,26座垃圾中转站的改造蓝图徐徐展开,“一坑两桶三上门”的垃圾分类智慧在10个省级示范村落地生根。当48台清运车辆穿梭乡间,800个不锈钢箱体承载起乡村洁净梦想,“十户联创”的治理新模式让党员干部与示范户携手,在清洁农户评选中书写新时代的“桃花源记”。

 

循环经济的篇章里,城管执法者化身资源魔术师,让21.8万吨生活垃圾变身9554万度绿色电能,1.5万吨餐厨垃圾在生物转化中重获新生。这些数字背后,是垃圾运输车辆更新计划的坚定推进,更是“无废城市”治理的雄心。

 

从绿意盎然的生态画卷到智慧赋能的低碳实践,天门城管执法者用汗水浇灌出“推窗见绿、出门进园”的幸福图景。他们既是绿色空间的营造者,更是生态文明的守护者;既是城市更新的工程师,更是低碳生活的引领者。在这片陆羽故里的热土上,正以生态治理的如椽巨笔,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华章。

 

从“管理本位”到“民生视角” 幸福城市的温情注脚

 

城市管理的终极评判,在于市民的笑容是否更多、生活是否更暖。

 

北湖夜市曾因噪音、垃圾等问题屡遭投诉。城管局联合商户制定《夜市公约》,划定经营区域、统一垃圾收运时间,并增设40个大型垃圾桶。摊主老吴说:“现在每晚收摊自觉打扫,生意好了,投诉没了。”夜市还开辟“爱心摊位”,为残疾摊贩减免费用,让“烟火气”与“文明味”交融。

 

纺织路原有路灯昏暗,夜间事故频发。2024年,56杆老旧钠灯全部更换为LED灯,光照度提升3倍。晚归的护士小林说:“以前下夜班提心吊胆,现在整条路亮堂堂的,连路边野花都看得清。”

 

 

针对群众反映的垃圾清运外包公司收费不透明问题,城管局开展专项整治,查处违规企业2家,清退不合理收费12万元。社区居民陈大爷竖起大拇指:“这次动真格了,咱们交的钱明明白白!”

 

西亚半岛一处违建工棚拆除后,地块荒废已久,垃圾成堆。城管局联合规划部门将其改造成“半岛口袋公园”,种植银杏、桂花等乔木,增设健身步道和儿童沙坑。如今,这里成为周边居民晨练、遛娃的热门地。“以前绕着走,现在抢着来!”居民周先生的话道出变化。

 

从楼道到街区,从数字到生态,天门市城市管理执法局用一个个具体案例证明:治理的艺术,在于将宏大的政策转化为细微的感动。当城管队员成为社区的“老熟人”,当智慧平台成为市民的“贴心助手”,当废弃角落变身生机盎然的公园,这座城市的温度与品质,便在一砖一瓦、一枝一叶中悄然生长。未来,天门城管将继续以“共治”凝聚人心,以“创新”破解难题,让城市真正成为承载幸福的温暖家园。

0

本文作者

投稿 订阅 合作

订阅

投稿

手机订阅入口
单位
姓名
地址
电话
稿件或合作事项
请先做成一个压缩包文件再上传,文件大小不超过10M。
大文件请发邮箱:zhjszzs@126.com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027-68873367
010-88585617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电子邮箱: zhjszzs@126.com
中华建设杂志社公众号
中华建设网
公众号
红点视频
公众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头条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