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一城之美,不仅在于外在的容貌,更在于内在的品质。近年来,黄冈市红安县城市管理执法局(以下简称:红安县城管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从细微处入手,从琐碎事做起,把一件件、一桩桩的“关键小事”办成“暖心大事”,持续推动“垃圾分类进社区”活动走深走实,全面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奏响垃圾分类与城市管理协同发展的新乐章。
中华建设网讯(记者 王燕萍 马金言 通讯员 何佩 )“倒水河畔展新颜,旧地犹忆铜锣声,滨水绿地添锦绣,一任诗情到碧空。”倒水河两岸区域是“中国第一将军县”卓然风骨的原点。新时期,铜锣精神,同样激励着红安人民奋勇争先,红绿融合助推革命老区实现多彩蝶变。
一城之美,不仅在于外在的容貌,更在于内在的品质。近年来,黄冈市红安县城市管理执法局(以下简称:红安县城管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从细微处入手,从琐碎事做起,把一件件、一桩桩的“关键小事”办成“暖心大事”,持续推动“垃圾分类进社区”活动走深走实,全面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奏响垃圾分类与城市管理协同发展的新乐章。
“圾”中生“智” 变废为宝
逐“绿”而行,垃圾分类“走新”更“走心”。打造垃圾分类宣传“阵地”,以智慧赋能垃圾分类,让垃圾“变废为宝”。
红安县城管局以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为目标,结合实际不断创新工作模式,持续探索“新方法”,让生活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真正走进大家的生活。
“从去年11月培训垃圾怎么分类,一直到现在已经习惯了,能够回收的扔到一个桶里,不能够回收的扔到另外一个桶里,我们参加垃圾分类还得到实惠。”黄冈红安县觅儿寺镇尚古山村村民口里的“实惠”,是红安县正在150个垃圾分类试点村推行的“分类兑积分、积分兑奖励”机制。被纳入试点后,尚古山村撤走了老式公共垃圾桶,为每户配备了两个带有智能芯片的垃圾分类桶,其中“蓝桶”储存可回收垃圾,“黑桶”储存不可回收垃圾。“蓝桶”的垃圾被收储后,自动识别、自动称重、自动建档、自动积分。当“绿色存折”的积分达到一定额度后,村民就可以凭它到村口小店兑换等值商品。
该局坚持数字赋能增效。投资2085万元启动建设“红安县智慧环卫项目”,充分运用智能传感、5G移动互联、卫星定位、地理信息等信息技术,建设覆盖全县的智慧环卫监管系统。整合“红安县再生资源智慧云数字平台”与“智慧环卫”项目,实现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前端收集、中端运输、末端处置的全程可监控、可溯源、智能化调度,城乡垃圾治理信息化管理、再生资源利用、公共服务质效水平全面提升。
目前,红安已经建成1个县级再生资源分拣中心、22个乡镇再生资源集并中心、150个行政村(社区)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利用“I黄冈”和“百事收”APP、打造线上线下两个再生资源回收平台;全县垃圾分类居民参与率达到85%,准确率达到80%。
小“分类”带来“大”转变
“以前村里的垃圾回收点,设在比较偏僻的地方,村民们倒垃圾的话,得走很远一段路,高温天气往返就是一身汗,上了年纪的人更是累得直喘气。”红安县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介绍,垃圾回收的工作也是个不省心的苦差事。“这个季节,我们的工作量也很大,每天动辄接到十几个电话,通知我们赶紧去清理满了的垃圾桶。”
今年夏天,红安县的人民不仅不再为倒垃圾心烦,而且还养成了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一般的厨余垃圾就不要了,废纸、废塑料瓶是可回收的,可回收的垃圾,往蓝色桶里丢,不可回收的,就投黑色桶。”尚古山村村民王大娘说,自家进行垃圾分类已半年时间,现在一点儿不觉得麻烦。
从2019年开始,红安推行城乡环卫全域市场化运行,先后引进中航美丽城乡环卫、广东丰润环境2家公司,组建由4496名保洁员组成的专业队伍,推进县、乡、村、组四级保洁统管统治。“在150个行政村、1378个自然塆和部分城区社区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实现县乡村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全覆盖。”红安县城市执法管理局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红安还将垃圾处理网络、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进行有机融合,2023年全县垃圾减量40%以上,回收各类再生资源4.2万吨。在镇村,推行“户分类+村收集(回收站点)+镇转运(集并中心)+县处理(分拣中心)”模式,利用分拣打包、干湿分流等手段进行分类转运,避免“前端分、中间混、末端乱”现象发生。
据悉,今年以来,红安县共完成8个垃圾分类省级示范村创建、19个社区87个居民小区开展垃圾分类“撤桶并点”示范创建,实现全县垃圾分类自然村占比达50%的目标。
“圾”时分类 绿色同行
“垃圾分类一小步,绿色发展一大步。”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浪潮中,红安县以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为突破口,书写了垃圾能源利用的新篇章,引领了一股绿色“新风尚”。
该项目以BOT模式引入,成为黄冈市无害化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的先行者。日处理垃圾700吨,日发电量31.8万度,不仅有效缓解了垃圾围城之困,更将垃圾转化为宝贵的能源,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红安县的成功,在于其先期谋划的深远与细致,通过科学宣传、群众参与、实地考察等方式,成功破解了邻避效应难题,将质疑转化为支持,展现了社会治理的智慧与温度。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红安县在垃圾分类与处理的道路上,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构建了无害化、一体化、全覆盖的城乡环卫全链条闭环模式。这一模式不仅处理了本地垃圾,还协同消纳了周边地区的垃圾,真正做到了“吃干榨尽”,变废为宝。垃圾处理费差价补偿金的收取,更是减轻了政府负担,创造了税收和利润,实现了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共赢的局面。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红安县在垃圾分类处理中,注重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绿色动力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焚烧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成为行业核心技术之一。该技术的运用,不仅消除了生态环保隐患,还推动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红安县还探索了“发电供热”模式,为高新区企业提供多元新型供热方式,实现了能源的循环利用与高效转化。
“垃圾分类工作任重道远,将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持续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为建设美丽、宜居的城市环境贡献力量。”红安县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垃圾分类虽是小事,却关乎绿色发展大局。“垃圾分一分,红安美十分”。如今,垃圾分类意识正深入人心,引领红安人民生活新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