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看大桥“生长”、绿道“呼吸”,设计能为城市带来哪些不一样的改变?11月7日,第八届武汉设计双年展于武汉国际博览中心正式启幕!
中华建设网讯 (记者陈诚)看大桥“生长”、绿道“呼吸”,设计能为城市带来哪些不一样的改变?11月7日,第八届武汉设计双年展于武汉国际博览中心正式启幕,并在蔡甸区沉湖国际小镇设立分会场。本届双年展以“创意无界·融合共享”为主题,聚焦规划设计前沿领域,汇聚全球近千名院士专家、行业代表及3000余件设计作品,打造集展览、赛事、论坛与体验于一体的设计盛会,为城市发展注入创新动能。
展会现场
数字展区内,市民正体验AI互动技术
亮点一:全域联动,设计融入城市肌理
展会创新采用“主会场+分会场+全城联动”架构,将建设设计从展馆延伸至城市肌理。武汉国际博览中心主会场设七大主题展区,其中“城水共生智慧设计展”成为建设规划领域焦点——通过杨泗港长江大桥、观音寺长江大桥等世界级桥梁模型,直观呈现武汉超大跨度桥梁建设技术;数字孪生技术动态演示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毫米级还原东湖绿道、百里长江生态廊道等标杆项目,解码“百湖之市”与水共生的韧性治理方案。展区还以“历史之城、烟火之城、韧性之城”六大篇章,展示汉口保元里保护性更新、巡司河流域综合治理等在地实践,让建设设计看得见、可体验。
蔡甸区沉湖国际小镇分会场首次全球亮相,以“最小干预、最成自然”为建设理念,成为展会“可体验的生态设计展品”。由国际大师隈研吾设计的1.7万平方米“折纸飞鸟”形会议中心,其空中连廊预留鸟类迁徙通道,屋顶“生态滤网”实现雨水循环与候鸟栖息兼顾;“国际湿地城市设计展”则通过长江中游生态治理案例、湿地修复技术展示,探索建设设计与生态保护的融合路径,为全球湿地城市建设提供“武汉样本”。
亮点二:以赛促产,推动设计落地与产业协同
本届展会以赛事为纽带推动建设设计创新,以产业合作为桥梁实现成果转化。展会一大亮点——2025武汉国际创意设计大赛(金黄鹤奖)聚焦市民熟悉的城市地标。邀请建筑设计团队参与“延庆里空间功能优化”“山海关路文化标识重塑”等设计,全城4条“设计漫游”路线串联江汉关博物馆、山海关路等20余个设计地标,将建设设计融入老街区微更新,既保留历史肌理又提升民生体验;国际街区挑战赛吸引全球高校参与,武汉大学团队的交互设计方案、墨西哥人文大学的美学设计方案,为城市街区规划提供国际化思路。
本届设计双年展负责人张敏博士告诉记者,目前,数字AI技术正为建设领域深度赋能。武汉市测绘研究院带来的《榫卯云合宋楼重生》作品,依托高精度三维激光扫描与三维重建技术,突破时空限制,让千年黄鹤楼的精美绝伦风貌得以数字重现,仿佛让人“穿越宋朝”回历史现场。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展出的《红安县丫头山村数字复原及环境优化》项目,则整合无人机倾斜扫描、三维建模复原、虚拟现实等技术,对传统村落进行毫米级精准复原,成功构建出与真实场景高度契合的数据模型,为古村落保护与环境优化提供了科技支撑。
第八届武汉设计双年展展会负责人 张敏博士
《红安县丫头山村数字复原及环境优化》项目
此外,在产业协同方面,8家企业签约入驻全国首家“武汉市小游戏产业孵化基地”,腾讯天美J3工作室等机构将推动数字创意与建设设计跨界融合,探索“游戏化设计”在智慧城市规划中的应用;4个“武汉产教融合项目”同步发布,包括武汉AI设计创新联合实验室、湖北文化遗产数字化设计中心等,打通建设设计领域产学研壁垒,为行业培育“技术+设计”复合型人才。开幕式上,“武汉设计创意联盟”正式授牌,未来将通过“设计融城”“设计为民”等八大目标,构建覆盖产业链、创新链的建设设计生态体系。
2025武汉国际创意设计大赛(金黄鹤奖)颁奖
亮点三:汇聚全球智慧,共探设计未来
展会汇聚全球建设设计顶尖智慧,近10位院士、12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带来前沿观点。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在主旨演讲中提出“城市生命・数智赋能”理念,强调建设规划需推动产业与空间深度融合,通过数字技术挖掘城市空间潜力;法兰西建筑院院士乐嘉以巴黎可持续存量开发为例,分享生态危机下建筑设计逻辑与房地产市场运行规律,为武汉旧区改造提供借鉴。
展会期间还将举行多场覆盖宜居城市规划、湿地治理、低空经济等领域的学术研讨会。11月8日沉湖分会场举办的“湿地治理国际论坛”,国内外专家将实地调研湿地生态,探讨建设设计如何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计之都城市工作会议则邀请英国、西班牙、新加坡等国创意城市代表,共商“设计之都”建设路径,推动武汉建设设计经验走向国际。据悉,本届双年展免费对公众开放至11月13日,部分精品展览后续将移至武汉市规划展示馆延续展出,沉湖国际小镇“在水一方”国际大师邀请展持续至2026年2月。
上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