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风沙再大,也挡不住我们前进的步伐!”在内蒙古乌拉特中旗的草原深处,中交一公局集团华中公司三北林草修复项目建设者们顶着风沙,争分夺秒推进补植作业。
中华建设网讯“风沙再大,也挡不住我们前进的步伐!”在内蒙古乌拉特中旗的草原深处,中交一公局集团华中公司三北林草修复项目建设者们顶着风沙,争分夺秒推进补植作业。

中交一公局集团承建的三北林草修复项目是国家“三北”工程黄河几字湾攻坚战的重要区域,这里常年受沙尘肆虐,生态环境极为脆弱。

2025年3月,春天的气息拂过草原,此时是草原修复的关键时期。对于项目团队而言,每一分每一秒都至关重要,一旦错过这一生长黄金期,后续修复效果将大打折扣。为推进草原修复工作,项目团队提前考察当地土壤特质、气候条件,确定以“林草结合”为核心修复思路,通过“上层灌木挡风、下层草本固沙”的方式进行修复。
面对项目团队的修复计划,牧民巴特尔坚决反对:“补植要禁牧,祖祖辈辈靠养牛羊谋生,禁牧就没了收入,全家生活咋办?”其他牧民也纷纷附和:“草原每年也会自己恢复长草,为什么要禁牧种草?”由于项目横跨7个民族村镇,语言不通、习俗各异,让初期沟通格外困难 。察觉问题后,项目经理武海军立刻请懂汉、蒙语和当地方言的村镇干部一同入户,用家常话拉进距离,把修复逻辑掰开揉碎:“草原的草是能自己长,但这些年放牧多了、风沙也大,草长得赶不上啃得、吹得,草场早就‘累着了’。现在禁牧是让草场‘喘口气’,等草长得密了,风沙少了,牛羊有更多好草吃,咱子孙后代也能守着绿草原过日子,不是只看眼前这点草。”反复讲解终于解开了牧民心里的疙瘩。为打消牧民“禁牧断收入”的顾虑,武海军又提出“以工代赈”,雇佣300多名当地牧民参与补植,苗木搬运、种植、浇水等补植环节,人均日薪240元,保障牧民短期收入。
在种植过程中,项目经理武海军凝视着运输机械会轧坏的草原植被,语气坚定:“我们是来修复草原,不是破坏原有生态。”项目团队随即召开专题会,围绕“保生态、提效率”展开讨论,确定采用“科技+土法”的方案,先划定机械禁行区,核心草原采用马队驮运树苗,远距离运输靠无人机勘测最优路线,避免机械反复碾压造成二次破坏。可到了桑根达来嘎查,新的难题浮出水面:补植灌木需要打坑,手工效率低,传统打坑机又因机身重、轮式压强集中,就会把草场牧草碾压的成片倒伏。团队再次召开紧急会议,项目总工程师李晓光建议道“把轮式改成履带式,履带接触面积大,分散压强,再调整打坑口径,避免打坑时带起多余牧草。”确定方案后,团队连夜行动,改装打坑机,反复测试履带松紧度和压强,确保设备在草场行驶时既不打滑,又不会压垮牧草。最终造出履带式轻型打坑机,草皮损伤率直降70%,补植效率还提升40%以上。
随着补植接近尾声,东达乌素嘎查的梭梭补植的苗木成活率仅40%。项目团队挖开枯萎的苗木,发现根系全烂了,症结很快找到:一是沙壤保水差,根系吸不到水分;二是种植过深,根系被闷坏。为破解难题,项目团队立即请林草专家和20年治沙老师傅,结合当地沙壤特性与梭梭生长需求,传授“深坑浅埋、围堰蓄水”等10项核心种植工艺。按根系长度挖40到50厘米深坑让根触湿土,苗木植入后仅覆5到8厘米沙土防闷根,在堆起10厘米环形围堰存水。团队先选取20亩地块作为试验区试种,半个月后,试验区内的梭梭幼苗纷纷冒出新芽。这套种植方法随即全面推广,梭梭成活率大幅提升,最终跃升至 80%。

截至7月底,项目团队不仅完成24万亩退化林补植,草原修复也推进了40%。此时植被已初步成势。他们创新研发“上层灌木挡风、下层草本固沙”技术如今正在112万亩草原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