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中冶南方咨询公司三十余载稳健发展历程中,有一批默默无闻的奋斗者他们扎根项目一线以奋斗为笔,书写不凡篇章。
中华建设网讯 中冶南方咨询公司三十余载稳健发展历程中,有一批默默无闻的奋斗者他们扎根项目一线以奋斗为笔,书写不凡篇章。他们传承匠心薪火以责任为炬,照亮成长之路,他们是公司发展最为宝贵的财富为彰显公司尊重人才、培育人才的企业理念,我们将陆续走进一线讲述那些关于奋斗、成长与传承的故事。
初冬的施工现场,寒风卷着尘土掠过脚手架,土建监理工程师杨金鑫却浑然不觉。他蹲在钢筋堆前,手持卷尺反复丈量,工具包拉链半开,一本封面泛黄的手写《监理工作验收重点与要点》露了出来,那是2019年土建监理总监李群山亲手交给他的“武林秘籍”,内页密密麻麻标注着各种核心检查要点。
师徒的“基坑第一课”:从辨土样学起的安全准则
2018年盛夏,刚入职的杨金鑫跟着李群山第一次走进项目现场,脚还没站稳,就被师父直接带到基坑验槽点。毒辣的太阳把基坑壁晒得发烫,李群山蹲下身,指尖捻起两撮土,在掌心揉搓片刻,递到杨金鑫面前:“你看,这是粉质黏土,颗粒细、手感黏,攥在手里能成团;旁边是粉土,颗粒粗、易散,泡水就化。”说着,他从工具袋里掏出检测报告,眉头微微皱起:“设计要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180kPa,可这里的取样结果显示承载力不足,必须重新换填夯实,一点都不能含糊。”
那天,杨金鑫跟着师父在基坑边待了整整一下午,汗水浸透了工装,却把“地基是建筑生命线”这句话,牢牢刻进了心里。

杨金鑫(左1)与李群山(左4)
手册里的“检查心法”:在纠错中筑牢质量防线
2021年深秋,邯郸市东部静脉循环产业园项目正在进行三层梁钢筋验收。杨金鑫对照图纸,逐根核对钢筋直径和根数,确认无误后拿起笔准备签字。身后突然传来李群山的声音:“你再看看钢筋搭接处。”他心里一紧,低头凑近查看,只见师父指着搭接部位,手里的卷尺已经拉了出来:“图纸要LaE=40d,这根钢筋搭接现在少50mm,必须整改。”此时的杨金鑫已跟着李群山参与过2个土建项目,却在最基础的“钢筋检查”上栽了跟头,脸颊瞬间红到耳朵根,攥着笔的手微微发紧。
没过多久,项目主厂房楼板浇筑混凝土,杨金鑫连续检测几次坍落度,数值都比规范要求的180mm偏大,他想“差一点不影响”,就跟施工方商量“勉强能用”。李群山得知后,立刻赶到现场,制止了浇筑作业:“混凝土坍落度直接影响和易性,坍落度超标,振捣时容易出现蜂窝麻面,将来会漏水、开裂。”他当场联系搅拌站调整配比,直到新送来的混凝土坍落度检测达标,才点头允许浇筑。当晚,李群山把杨金鑫叫到办公室,翻开那本手册,在空白处写下一行字:“土建检查无‘差不多’,结构安全、防水防渗差一点都不行。”
在邯郸项目的大半年里,杨金鑫跟着师父把土建核心检查练得扎实:用靠尺查模板垂直度,能精准读出2mm/2m的偏差;核钢筋间距,会按“梅花点抽样”覆盖全断面;做混凝土旁站,每车料的到场时间、坍落度检测值都记得清清楚楚,确保每一处都符合设计要求。

无人机+人工:解锁土建巡检新方式
2023年,佛山三水厂房项目启动。这个项目不仅有混凝土垃圾池,脚手架高度还超过24m,加上暂存库区的抗渗膜施工,都是土建监理的重点难点。“光靠人工爬脚手架,高处盲区查不到;抗渗膜铺得大,边角缺陷也容易漏。”杨金鑫盯着项目图纸,跟李群山提议用无人机辅助检查。
李群山点点头,却没让他立刻操作:“无人机能查脚手架立杆排布、横杆步距,也能看抗渗膜铺设平不平整、有没有起皱破损,但脚手架的‘生根’基础牢不牢、抗渗膜的焊缝质量好不好,必须人工细查。无人机拍不清焊口有没有熔透,也摸不到锚固是不是牢固。”
接下来的几天,师徒俩抱着无人机在现场反复调试:“查脚手架时,飞行距离保持3m,逐层慢慢飞,才能看清立杆间距;查抗渗膜得降到8m高度,镜头垂直向下,膜面拼接缝才不会漏看。”
第一次正式巡检,杨金鑫操控无人机在脚手架上空盘旋,屏幕里突然出现两处异常:2处脚手架立杆间距超标,抗渗膜上还有3处疑似起皱。李群山立刻分工:“你去复核脚手架横杆设置,我带焊缝检测仪查抗渗膜。”杨金鑫跑到脚手架下,逐根核对后确认脚手架少设横杆;另一边,李群山已经查出抗渗膜的2处起皱是铺设张力不足导致,还有1处焊缝宽度只有70mm,远低于100±20mm的规范要求。“抗渗膜是抗渗关键,焊缝窄了容易开裂渗水,将来可能造成污染事故。”李群山当场要求施工方重新张拉膜体、补焊焊缝,还手把手教杨金鑫用“真空检测法”复核焊口密封性——在焊缝处均匀涂满肥皂水,扣上真空罩缓慢抽负压,只要没气泡冒出,才算合格。
从那以后,师徒俩定下了“分区域双检”流程:脚手架按“无人机初查整体+人工核节点”,抗渗膜按“无人机查平整度+人工测厚度、验焊缝”,所有数据都对照施工方案逐一归档。那段时间,杨金鑫的工作节奏格外清晰:早上操控无人机巡检,在图纸上标记疑似问题;下午带着靠尺、塞尺查模板拼缝,用钢筋保护层测定仪核对钢筋位置,再拿厚度仪、焊缝检测仪复核抗渗膜;晚上坐在办公室,把无人机影像和人工检测数据一一对应,整理成完整的检查记录。

靠着这套方法,他们提前发现12处脚手架安全隐患、8处钢筋安装偏差,还整改了5处抗渗膜铺设缺陷——其中2处焊缝不达标、3处锚固松动,脚手架和抗渗膜的检查效率大幅提升。项目结束那天,杨金鑫在手册最后添了一页:“2023年佛山项目,无人机查脚手架排布、抗渗膜平整度,人工核节点、验焊缝,土建巡检要‘分场景、全覆盖’。”
藏在钢筋混凝土里的传承:从徒弟到多面手的蜕变
如今,李群山每次去现场,还是会习惯性地抽查杨金鑫的钢筋检查记录,用靠尺复核模板平整度。遇到抗渗膜施工,更是会特意翻出焊缝检测记录:“你看这处真空检测记录,只写了‘合格’,没标注负压值,下次必须补全——抗渗检查的每一步都要有数据支撑,不能只凭感觉。”

这些年,杨金鑫早已从当年的“新手”成长为团队里的“多面手”:深基坑支护、抗渗膜施工、钢结构安装等复杂场景的检查都能独立完成,混凝土回弹仪、抗渗膜焊缝检测仪等设备用得很熟练。在项目例会上,他还会主动分享“土建检查小技巧”:“查钢筋保护层要避开钢筋接头处,数据更准确;抗渗膜铺设前要先清理基层,防止尖锐物戳破膜体;混凝土浇筑前,得先查模板内有没有杂物,不然容易形成夹渣。”
有次新同事问他:“你觉得土建监理最重要的是什么?”杨金鑫掏出那本已经有些破旧的手册,翻到“抗渗膜施工检查标准”那页,指着上面的批注说:“这是李群山总监教我的——不管是钢筋、模板、混凝土,还是抗渗膜,都要‘按规范查、凭数据判、盯整改落’。你看,抗渗膜焊缝差2mm就不合格,钢筋搭接短50mm就不行,因为每一处细节,都连着建筑的结构安全和使用年限。”
从2021年邯郸项目的“钢筋模板混凝土”,到2023年佛山项目的 “脚手架+抗渗膜巡检”,李群山和杨金鑫的师徒路,始终围绕“结构安全、功能可靠”这八个字展开。没有花哨的理论,只有“量尺寸、查偏差、核规范、验功能”的踏实;没有捷径可走,只有“盯工序、守节点、保质量、防隐患”的坚持。
土建监理人的匠心,藏在每一根钢筋的间距里,每一块模板的平整度里,每一方混凝土的密实度里,更藏在每一米抗渗膜的焊缝质量里。就像李群山常说的:“我们守好土建工程的每一道关,就是守好建筑的‘生命骨架’与‘防护屏障’。” 而这份匠心,正随着那本泛黄的手册,在师徒之间,在钢筋混凝土的世界里,一代代传递下去。
上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