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 全国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重庆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要闻

开放对话、凝聚共识:2025年清华财经新闻论坛在美国华盛顿举行

发布时间:2025-11-15 17:34 来源:经济传播学人

核心摘要:11月12日,2025年清华财经新闻论坛在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国家记者俱乐部举行。论坛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经济传播研究中心、全球财经新闻项目承办,清华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和中国经济传媒协会协办。

中华建设网讯 当地时间11月12日,2025年清华财经新闻论坛在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国家记者俱乐部举行。论坛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经济传播研究中心、全球财经新闻项目承办,清华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和中国经济传媒协会协办。

 

美国国家记者俱乐部位于白宫旁,地处政治核心地带,是面向媒体人士的专业组织。清华财经新闻论坛汇聚了来自中美两国的25家主流媒体、财经媒体的40余位负责人、资深记者及专家学者;与会嘉宾紧扣“世界格局变化下的中美经济关系:媒体的角色与解读”主题,针对中美经贸关系、全球叙事演变以及财经新闻教育等议题展开了深度交流。

 

IMG_256

 

在论坛开幕式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经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全球财经新闻硕士项目主任杭敏教授向受邀出席论坛的中美媒体嘉宾致以感谢。她认为,在全球政治经济不确定性攀升、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关键阶段,中美媒体开展面对面交流与沟通极为必要,能够为中美媒体记者搭建这一对话平台,深感欣幸。

 

清华大学全球财经新闻英文硕士项目联合主任、美国国家记者俱乐部前主席Rick Dunham指出,清华财经新闻论坛已经连续举办18届,成果显著。他谈到,当下正值美国总统特朗普第二任期满一年的关键节点,中美两国媒体人能齐聚一堂、坦诚交流,实属难得。

 

IMG_257

 

美国国际记者协会(ICFJ)主席Sharon Moshavi回顾了在全球范围内支持记者培训项目发展的历程。她表示:“借此中美媒体专家宝贵的相聚机会,希望与会专家超越对挑战与问题的探讨,在凝聚共识的基础上共同寻求务实方案。”

 

IMG_258

 

美国国家记者俱乐部主席、俄克拉荷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荣誉院长Ed Kelley在致辞中表示,本届论坛所营造的“人情味”和开放交流的气氛将有助于增进中美媒体的理解与互信,推动双方关系持续健康发展。

 

IMG_259

 

第一场圆桌讨论以“中美经济关系及全球叙事”为主题,由Rick Dunham主持。着眼于政策变化下中美经济关系现状,嘉宾们探讨了财经新闻在塑造全球认知中所起的作用,并针对日益两极化的趋势,就贸易、供应链及技术竞争等议题交换了意见。嘉宾们也聚焦跨文化交流语境下的中美经济关系报道,探讨了人工智能、数据分析及数字故事创作工具如何改变全球经济报道模式与受众参与度。

 

美国记者俱乐部前主席、《商业周刊》主编Doug Harbrecht分析了全球贸易新闻视角下的中美经济关系。他从中美经济往来消息中发现,美国实际上借鉴了诸多中国贸易管理规则。《今日北极》高级编辑Cary O’Reilly以产业新闻为例,分析了特朗普政策上的“不可预测因素”,认为其在多个层面为中美媒体创造了报道机遇。CQ Roll Call 财经高级记者Mark Schoeff Jr.认为,关税与制裁将成为新一届国会博弈的核心,也是两国财经媒体关注的重点。《第一财经》华盛顿分社社长孙卓认为,美国农业相关媒体舆论对关税谈判进程的影响和改变,值得两国媒体共同关注。Bankrate.com华盛顿分社社长、美国国家记者俱乐部前主席Mark Hamrick指出,近年来美国公众对供应链风险的关注大幅提升,经济新闻中的“关税专题”成为公众认识政策的重要抓手。《财经》美国分社社长金焱回顾了近年来中美贸易议题在公众视野中的变化,指出虽然公众寻求深入解读贸易政策为媒体提供了机遇,但是跟风报道也可能导致新闻质量走低。

 

IMG_260

 

IMG_261

 

第二场圆桌讨论以“全球商业新闻的教育、创新与未来”为主题,由杭敏主持。与会嘉宾围绕国际合作、教育创新及新兴技术培训等议题展开讨论,特别关注了对能报道气候与环境变化、社会责任、数字金融、人工智能等复杂全球经济议题的专业人才培养问题。此外,嘉宾们还讨论了数字化加速转型、虚假信息泛滥大背景下的新闻室运作模式与新闻职业道德等议题。

 

杭敏分享了推进全球财经新闻教育的思考,提议要加强三个维度的合作:国际合作、跨学科协作和学界业者的合作。国际记者中心高级副总裁Patrick Butler表示,清华全球财经新闻项目作为国际教育合作的成功典范,在师资、生源及管理架构上充分体现多元与互补性。彭博社政府新闻总监Angela Greiling Keane认为新闻教育应当在变与不变中寻找平衡,传播总会出现新形态,但叙事的基本要素不会改变,对关键性问题提问是人类的专属能力。《商业周刊》和《福布斯》记者及编辑Jane Sasseen提醒新闻教育者应打破学科壁垒,把数据新闻、调查技能与商业视角结合起来,从而提升报道的解释力与公共价值。美国国家记者俱乐部新闻学院院长Ed Kelley以亲身经历回顾美国新闻教育界的焦虑,强调了资源不足、转型缓慢与学界应对变局不足等问题成为影响发展的主要矛盾。《纽约时报》特约撰稿人、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前财经新闻教授Leslie Wayne对此表示赞同。多媒体记者兼数字策略师、《华盛顿邮报》编辑Doris Truong认为应该更加重视新闻协会,认为新闻共同体应该发挥培养记者精神和职业认同的作用。

 

CGTN America 数字团队高级经理Peng Han指出,“跨越国界的共情”是媒体内容具有传播力的重要原因,媒体应当在社交网络情绪化环境中坚守事实与分析的底线。华盛顿分社主任Todd Gillman认为,实践与现实经验的结合非常重要,鼓励要“在比真实新闻编辑室更包容的环境中允许犯错并学习”。前《诺福克维吉尼亚人报》及《安纳波利斯资本报》总编辑Steve Gunn认为个体批判性思维能力非常重要,教育界应思考教授学生开展新闻创作以提高职业发展上限。新闻与妇女研讨会组织者Suzanne Struglinski认为,教育者应鼓励学生参与气候、经济或国际关系等跨领域主题会议,探索多元领域的发展空间。

 

IMG_262

 

IMG_263

 

论坛交流气氛热烈,嘉宾讨论坦诚开放,与会者一致认为:当前亟需一个建立在理解与合作基础上的中美媒体对话平台。与会者共同期待,清华财经新闻论坛能持续发挥关键作用,推动学界与业界的交流不断走向深入。

 

IMG_264

 

IMG_265

 

清华财经新闻论坛自2008年创立以来,已成功举办十八届。论坛始终紧扣时代脉搏,聚焦财经新闻报道与经济传播领域的热点议题,成为推动财经新闻教育、研究与实践互动融合的重要交流平台。

0

热门标签

投稿 订阅 合作

订阅

投稿

微信扫一扫,使用小程序
单位
姓名
地址
电话
稿件或合作事项
请先做成一个压缩包文件再上传,文件大小不超过10M。
大文件请发邮箱:zhjszzs@126.com
并标明“新闻投稿/论文投稿”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027-68873367
010-88585617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电子邮箱: zhjszzs@126.com
中华建设杂志社公众号
中华建设网
公众号
红点视频
公众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头条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