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恩施市用实干证明:生态治理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一场治理理念的升级。唯有精准施策、协同发力、从严管控、长效治理,才能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底色。
中华建设网讯(记者 杜佳晨 通讯员 谭华)一到夜晚,恩施市城区仓食街灯火通明,人们三五成群吹着晚风,啤酒配烧烤颇为惬意,但随之而来的油烟扰民却也成为不少居民“烦心事”……为解民忧,一段时间以来,恩施市城市管理执法局专项部署,同步推进油烟净化与渣土规范管理,全力让城区既有“高颜值”又有“烟火气”,既有“文明味”还有“人情味”。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谋划”,以战略远见重塑治理格局
曾几何时,夜市油烟是周边居民难以言说的“呼吸之痛”,而建筑渣土更是城市环境的“流动伤疤”,违规处置案件时有发生。这些看似寻常的城市管理难题,实则考验着治理者的智慧与担当。
宣传餐饮油烟污染的危害
在恩施,金桂大道仓食街是夜市集中区,聚集了各类餐饮、酒吧等经营场所共计83家。由于业态高度集中,夜间成为油烟排放的高峰时段,不仅干扰了周边师生和居民的正常生活,也对空气质量监测造成了影响。
统计显示,仅在仓食街,相关油烟扰民投诉每月约有6起。此外,城区内还存在大量流动摊贩,炭火烹饪产生的油烟进一步加大了环境管控的难度。因此,系统推进餐饮油烟治理,已成为提升区域空气质量、积极回应公众诉求的当务之急。
面对群众的急难愁盼,恩施市城市管理执法局展现出非凡的战略定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打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碎片化治理窠臼,用全局视野擘画治理蓝图。
检查夜市经营场所油烟排放情况
在油烟治理领域,全面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构建“六措并举”治理体系,对流动摊贩采取“改能+安家”举措,推行“清洁能源改造+规范经营”双措并举,在流动商贩聚集区,划定6个“流动摊贩规范经营点”,引导摊贩“安家入市”,通过明确经营边界、督促配备简易油烟净化设施等措施,既保留市井烟火气,又避免占道经营与污染扩散,惠及摊贩从业者超400人,实现摊贩有去处,居民不受扰的双赢。
渣土管控方面,以“源头管控、全程监管、从严执法、长效治理”为主线,构建立体化全链条治理体系。对在建工地实行“一工地一专人”驻点值守,严格核查“六个百分百”防尘措施落实情况,督促工地配备冲洗、喷淋、雾炮等降尘设备,推行“压、盖、扫、洗”作业流程,确保运输车辆净车出场。另外,严格运输市场准入,审核企业资质、车辆装备及驾驶员资格,要求运输车辆配备全密闭装置与智慧终端,驾驶员持证上岗,压实企业主体责任。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谋划的理念革新,治理理念升华,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基层实践的生动诠释。
“治理城市环境,不仅要解决眼前问题,更要着眼长远发展。”恩施市城市管理执法局负责人表示,“我们通过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努力实现环境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双赢,让城市既有‘烟火气’,又有‘清新风’。”
从“单点发力”到“系统施治”,以创新举措破解治理难题
治理之道,贵在精准,重在系统。恩施市创新实践“双轮驱动”治理路径,让昔日的“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展现出令人瞩目的治理智慧。
打出精准有力的“组合拳”,创新推行“改能+安家”模式。让流动摊贩有去处、居民不受扰。在民院南门、新天地等流动摊贩聚集区,城管部门创新性地划定6个规范经营点,推动213家摊贩完成“炭改电”“炭改电”转型。摊主刘大姐在民院南门经营烧烤摊已有五年,她告诉记者:“以前东躲西藏,现在有了固定点位,还装了净化设备,生意更稳定了,邻里关系也和谐了。”
设施升级全覆盖,筑牢油烟净化硬支撑。坚持“标准引领、全域整改”,推动区域内67家餐饮主体全部配齐高效油烟净化设备;常态化清洗集烟罩、排烟管道等设备;将台账核查与实地检查结合,对违规商户现场指导、限期整改,构建起“日常清洁+定期清洗+执法核查”全链条运维机制。
恩施市城区仓食街夜市集中区
业态焕新优结构,激活区域发展活力。针对仓食街、民院周边餐饮集聚度高、安全管控压力大的现状,制定“一域一策”转型清单,对设施不达标且拒不整改的餐饮商户,引导转型为酒吧、休闲茶室等体验式消费场所,既降低油烟污染总量,又契合年轻群体多元需求。
在渣土治理领域,构建起智慧高效的“防护网”。搭建“渣土运输智慧监管平台”,在城区主要路段设置电子围栏,实时监控车辆行驶路线、密闭状态与倾倒地点,一旦出现偏离路线、密闭不严或漏撒等情况,系统立即推送预警至执法人员,实现“线上预警+线下处置”相辅相成。
创新推行“白班+夜班”“定点值守+机动巡查”的执法模式,在中心城区主次干道、关键路段设立执法卡点,每日开展道路湿化降尘。通过召开建筑垃圾专题会议,联合交警、城区五办一镇等部门启动建筑垃圾“百日攻坚”专项行动,建立“每周联合检查”机制,重点打击未经核准擅自处置、超限超载、乱倾乱倒等违法行为。
截至目前,恩施市城管执法局累计开展联合行动30余次,查扣违规车辆10余辆,办结简易程序案件32起、一般程序案件3起。这套从源头到末端的全链条管控体系,让渣土治理真正步入了“精管细治”的新阶段。
从“治理难点”到“民生亮点”,以实干担当增进人民福祉
如今走在今日的恩施街头,清新的空气、整洁的道路、规范的市场,无不诉说着这场环境治理攻坚战的成果。
家住仓食街附近的居民王大爷站在自家阳台上,指着楼下新划定的流动摊贩规范经营点感慨道:“以前晚上根本不敢开窗,烧烤摊的油烟直往屋里钻。如今摊贩集中管理,油烟少了,连空气都清新了不少。”这样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众多市民的心声,也成为检验治理成效的最好标尺。
自治理行动开展以来,油烟扰民投诉量同比下降超过70%,道路洁净度持续提升,400余名摊贩实现规范经营,67家餐饮企业全部完成净化设备升级,建筑垃圾违规处置案件数量显著下降,这些可感可知的变化,正汇聚成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与此同时,恩施市垃圾分类处理及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施工现场厂房建设也是如火如荼。
恩施市垃圾分类处理及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施工现场
为进一步提高建筑垃圾减量化处理水平,恩施市以建立生态、循环、可持续的建筑垃圾处置体系为出发点,引导和支持企业及社会力量参与建筑垃圾治理,采取循环经济产业园的方式建设恩施市垃圾分类处理及资源化利用项目,从而实现建筑垃圾从传统的“产生——填埋——污染”模式向“产生——资源化处理——再利用”的循环利用模式转变,助力建筑垃圾变废为宝,为垃圾减量添动力。
从炭火烧烤到电烤炉,从扬尘弥漫到净美形象,从乱倾乱倒到资源再生利用,恩施市用实干证明:生态治理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一场治理理念的升级。唯有精准施策、协同发力、从严管控、长效治理,才能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底色。
恩施市正以坚定的步伐,在这幅波澜壮阔的治理画卷上,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征程,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化为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