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一条路激活一方经济,一条线串联万家灯火。近日,贵州剑榕(剑河-榕江)高速公路迎来通车运营五周年!2020年10月,剑榕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为黔东南苗乡侗寨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中华建设网讯 (通讯员 杨正茂)一条路激活一方经济,一条线串联万家灯火。近日,贵州剑榕(剑河-榕江)高速公路迎来通车运营五周年!2020年10月,剑榕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为黔东南苗乡侗寨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这条长118.275公里的交通动脉,贯穿三穗、剑河、榕江三县,将沿线苗乡侗寨的绿水青山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
五年来,剑榕高速已成为推动黔东南区域经济腾飞的“黄金线”、促进民族团结交融的“文化线”,更是带动乡村振兴、造福百姓的“幸福线”,深刻影响着黔东南地区的发展轨迹与未来格局。
天堑变通途,区域经济迎来新图景。剑榕高速由中交一公局集团牵头,联合贵州高速集团、贵州省交勘院共同投资建设,由贵州中交剑榕高速公路有限公司运营。采用双向四车道标准,设计时速80公里。所辖三穗、剑河、榕江三县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苗岭山区,当地少数民族世代依山而居、临水而作,保留着吊脚楼、芦笙、蜡染等传统文化。尽管物产丰富,因深居喀斯特地貌峡谷腹地,山路崎岖、物流滞后,长期受交通闭塞制约,优质农产品难以走出大山。剑榕高速通车前,剑河县柳川、南哨等地主要依赖水运,运输成本高、效率低,且易受枯水与涨潮影响;榕江县朗洞、两汪等地前往县城需绕行蜿蜒省道,路途艰险,耗时费力。
通车后,两地车程从原来的3个小时缩短至1.5小时,农产品物流成本整体下降约40%。不仅打通了县域交通脉络,更构建起黔东南地区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快捷通道,推动沿线县市融入“4小时经济圈”,为区域协调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归途无碍,乡情可依。交通建设的根本价值,最终体现在民生福祉提升上。通车五年来,剑榕高速彻底改变了沿线村民的日常生活。2025年春节,剑榕高速旁的南哨镇街头铜鼓阵阵,各寨村民身着绚丽少数民族盛装,载歌载舞,洋溢着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以前没有高速,回一趟娘家要转好几次车,再换乘渡船才到。上一次参加‘姑妈回娘家’活动,已经是七年前的事了……”南哨镇村民顾小花感慨道。
“姑妈回娘家”是黔东南地区苗族隆重传统民俗活动。过去,受交通阻隔,“回家”对南哨镇居民而言是一场漫长的跋涉。如今,高速公路悄然抚平了绵延的“乡愁”,拉近了游子与家乡的距离。便捷的交通不仅缩短了路途,更增进了民族之间的情感联结,让团聚的喜悦愈发浓厚。
畅通产业链,“高速+”激活乡村产业新动能。交通条件的改善,为乡村产业注入蓬勃生机。朗洞镇坪地村香鸡养殖基地负责人龙文江表示:“自2019年养殖基地建成以来,得益于剑榕高速通车,基地年产值从最初的20万元跃升至如今的60万元。”高速通车大幅降低了运输成本——每件鸡蛋运费从5元降至2元,每吨饲料运费从180元降至150元。成本下降坚定了发展信心,基地负责人龙平江表示,今年基地计划将养殖规模从5000羽扩大至1.5万羽,预计年产值将突破100万元。
五年来,剑榕高速持续推行“高速+助农”模式,累计为农产品运输车辆减免通行费超200万元,单辆车次最高节省运费928元,切实为农业产业“减负提速”,有效激活了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
交旅融合深化,“体育+文旅”潜力释放。交通的意义不仅在于出行便利,更在于为区域经济注入活力。近年来,随着贵州“村BA”“村超”两大文旅IP迅速走红,剑榕高速积极构建“高速+赛事”服务模式,将交通动脉与地方文体盛会深度融合,有效带动沿线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协同发展。同时,以剑河仰阿莎温泉、百里原始阔叶林走廊为主线的自驾环线不断成熟,“交通+旅游”的叠加效应持续释放,为区域经济开辟了新路径。
五载耕耘,硕果盈枝。朗洞镇坪地村香鸡养殖规模的扩大;沿线群众出行难问题得到根本改善;越来越多优质山间农产品沿着这条“黄金通道”走出深山……
剑榕高速,不仅缩短了城乡之间的物理距离,更联通了发展与希望、传统与现代的精神纽带。已成为黔东南地区不可或缺的发展动脉与情感桥梁,正持续引领这片多彩的土地,奔向更加富裕、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