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黄河沟,这条承载着城市记忆的老河道,如何实现从“环境痛点”到“治理样板”的华丽转身?
改造后的黄河沟入口。 通讯员罗清峰 摄
黄河沟两岸民居上的墙体彩绘。(罗清峰 摄)
中华建设网讯(通讯员 罗清峰)曾经,河道淤塞、污水横流、垃圾堆积是宣恩县城黄河沟的代名词。如今的黄河沟,碧波荡漾、鱼翔浅底、绿道蜿蜒,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生态会客厅”。
这条承载着城市记忆的老河道,如何实现从“环境痛点”到“治理样板”的华丽转身?
日前,记者前往宣恩县城,探寻黄河沟的生态重生密码。
阵痛
老河道成为“城市伤疤”
“小时候常在水里摸鱼,后来一靠近它都要捂着鼻子。”
这是宣恩县城老一代居民记忆中的黄河沟,是宣恩人共同的乡愁载体。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这条穿城而过的河道逐渐沦为城市发展的伤疤:沿岸排污口昼夜不息排放污水,生活垃圾直接入河,黑臭水体让周边居民苦不堪言。
黄河沟是宣恩县城所在地珠山镇猫儿堡社区的一条沟渠,黄河沟小流域水系汇集西门沟、瞿家沟、靶场沟等3条小溪来水,穿县城中心,于宣恩县城大桥下游约300米处汇入忠建河。
黄河沟的源头是碾子沟,水流较大。早年,当地居民都以此水为饮用水。这里也曾是风景秀美之地,沿河密集建有8座小拱桥,溪沟流水潺潺,两岸果园散布。
随着时间推移,人口增加,由于规划设计、地理位置、污水排放、私搭乱建等原因,河道两岸杂草丛生、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居民苦不堪言。
黄河沟两岸,道路狭窄,河道上搭着盖板,堆放着钢筋、木料等建筑材料。路边的几个垃圾箱,里外都是垃圾,几辆拉着废品的车停在路上,废品收购点的工作人员戴着口罩处理废品。电线杆东倒西歪,部分临河的阳台乱搭乱挂,几处五金加工作坊声音刺耳,喇叭声此起彼伏……除了巷子两侧深处的小院和源头的青山绿水,黄河巷伤痕累累。
更为严重的是,黄河沟“两违”现象泛滥,配套设施不完善,没有公共空间,很多房屋都没经过专业人员设计、验收,未建化粪池,污水直排。
“的士都不到黄河沟来,这里容易堵车,不好掉头,耽搁生意。”说起治理前的情况,居民深有体会。
水质持续恶化,河道里堆积了各种建筑物和垃圾,生态功能几近丧失。更严峻的是,河床淤积导致行洪能力下降,每逢雨季,沿线社区屡遭内涝侵袭。仅2013年,黄河沟就发生了3次因强降雨导致的严重内涝。2013年6月26日,宣恩县境内普降暴雨,黄河巷内8辆汽车被山洪冲进河中,造成河道严重堵塞,致使山洪进入街道,产生严重内涝。
“那时候,家家户户备着沙袋,下雨天根本不敢睡觉。”说起往事,当地居民仍心有余悸。
破局
打出系统治理组合拳
良好生态环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为彻底整治这条“龙须沟”,宣恩县已坚持了10年。
2014年8月,黄河沟防洪治理工程动工建设,投资5990万元,修建截流坝,引流3条溪沟的水,并计划在3座山体内修建隧洞,把水引入城区下游贡水河莲花坝段,避免洪水流经城区中心,减少洪水倒灌的可能性。
2016年4月27日,宣恩县黄河沟防洪治理工程三号隧洞最后1米成功爆破,隧洞工程全线贯通,具备临时过流条件。
2021年开始,宣恩县先后投入4000多万元,实行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和老旧小区改造项目,重点对黄河沟入口至瞿家沟和靶场沟的岔路口段进行综合治理,通过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民居住环境,推进河流生态治理。
按照“景城一体·主客共享”建管理念,宣恩县城市管理执法局以聚焦城市热点难点,党建引领城市管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标准,打造“仙山贡水5.0版”城市更新目标,将珠山镇黄河巷纳入城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和宣恩县生态环境综合提升项目,以共治共建共管,打造城市美好新生活,擦亮城市名片底色。
该局通过深入开展“用脚步丈量城市·走出美丽街巷”步巡等活动,精细化管理城市。重点围绕小区环境卫生脏乱差、污水横流、城区停车难、“两违”整治难等系列民生热点痛点问题,对黄河巷进行重点治理改造。联合相关部门对黄河巷乱搭乱建、空中飞线、乱堆乱放、污水随意排放等进行清理整治,先后拆除未登记建筑5800平方米,铺装沥青道路及老旧小区院坝6500平方米。按照创文标准,对黄河巷道路应扫尽扫,严格落实人工精细化深度保洁,坚持垃圾“日产日清”,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分类收运处置管理。
结合本地民族文化特色、老旧小区街景具备乡愁气息的元素符号等,对黄河沟河道两旁进行功能完善和景观美化。
目前,黄河沟河道上的景观桥、生态驳岸、立体停车库、公厕、景石等多个温馨浪漫的景观均已完工,居民幸福感大幅提升。
重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经过多次治理,河道通畅了,环境干净了,还建设了一些景点,特别是仙缘桥很漂亮,到这来旅游的客人也多了。”猫儿堡社区居民匡明月说。
“环境变好后,游客也多了,很多居民利用自家房屋做起了小生意,有的开民宿,有的开餐馆,为游客提供更多便利。”珠山镇猫儿堡社区书记杨沐介绍,改造后的黄河沟新增了几十家各类市场主体,吸引了众多游客来此观光旅游。
在宣恩县各部门的努力下,黄河沟治理期间,让居民空间往后退一步,山水景观向前进一步,黄河沟沿着水系腾退,部分老旧民房打造成亲水观水点,多肉植物种起来、墙绘靓起来、风景美起来,实现了从“人水相离”到“人水为友”的关系重建。
考虑到居民停车难、种菜难问题,在住建部门的牵头下,“智慧停车库”和“共享菜园”也在这里落地生根,2000余户7000余人受益。
为了吸引游客,让大家愿意走进这条老街巷,文旅部门聘请了专业的第三方团队,对黄河沟老街巷进行整体设计,通过对土家族、苗族、侗族的建筑风格和城市文旅空间现代化的需要进行结合,让黄河沟的文旅空间更有品质。
如今的黄河沟,“浣溪亭”再现土家女洗衣场面,“人行景桥”彰显流水人家江南风韵,37盏独具特色的凤尾灯、24座流水人家人行景桥、纵向延伸的3座文化景墙,系统展现了宣恩县城居民独有的出行和劳作方式,寓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幸福展望。
走进黄河沟,呆萌可爱的龙猫、灵动俏皮的土家阿哥阿妹和颇具当地特色的土苗建筑……老居民楼栋装饰一新,成了新的打卡地。
未来,宣恩县将全面加强黄河沟流域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调度,按照“滨水控宽度、临山控高度、整体控密度”原则,推动城郊农业观光、精品民宿建设等流域治理配套项目落地,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夕阳西下,黄河沟河水碧波荡漾、园林绿化满目苍翠、小巷环境卫生干净整洁、来往车辆井然有序。
从避之不及的“龙须沟”到流连忘返的“幸福河”,黄河沟交出的这份生态答卷,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