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当垃圾分类知识遇上趣味闯关,垃圾转运现场变身科学课堂,一场沉浸式环保研学在武昌区上演。3月29日,武昌区生活垃圾分类专班联合武昌中华路小学(橡树湾校区),组织30余名小学生走进武昌区垃圾分类主题公园与东亭转运站,以趣味化、场景化形式赋能垃圾分类教育,开展了一场“垃圾分类奇幻漂流”研学实践活动。
中华建设网讯(通讯员 费帆 向露)当垃圾分类知识遇上趣味闯关,垃圾转运现场变身科学课堂,一场沉浸式环保研学在武昌区上演。3月29日,武昌区生活垃圾分类专班联合武昌中华路小学(橡树湾校区),组织30余名小学生走进武昌区垃圾分类主题公园与东亭转运站,以趣味化、场景化形式赋能垃圾分类教育,开展了一场“垃圾分类奇幻漂流”研学实践活动。
趣味闯关:垃圾分类知识“活起来”
活动以“春日树叶密码签到”拉开序幕,学生们化身“环保小探险家”,在垃圾分类公园开启闯关之旅。“过期药品属于什么垃圾?”武汉市垃圾分类金牌宣讲员王霞将分类知识转化为童趣问答,孩子们在“分类沙包大作战”“飞行棋学分类”等游戏中快速掌握四分类标准。公园小广场变身“环保竞技场”,三大关卡点燃孩子们的探索热情。
游园过程中,通过实地探访公园内利用废旧轮胎、塑料瓶、奶粉罐等材料打造的环保景观,学生们直观理解了资源循环利用原理,在实践中深化了对"变废为宝"生态理念的认知。寻宝环节中,隐藏的“垃圾模型”需正确投放才能兑换文创奖品,一名学生举着环保冰箱贴兴奋道:“原来垃圾找对‘朋友’就能变宝贝!”
实地探秘:见证垃圾“漂流全旅程”
为深化学生对垃圾分类后端流程的认知,活动特别安排师生前往东亭转运站实地探访。“老师,垃圾站是不是都像臭豆腐摊呀?”前往东亭转运站的大巴车上,周周同学皱着小鼻子发问。但当同学们走进这座全地下“花园式”垃圾转运站,透过观察窗见证垃圾压缩、转运全过程后,惊喜的表示“原来垃圾也可以不臭,空气中还有淡淡的花香”。
宣讲员向孩子们介绍,“臭气”和“渗沥液”会通过臭气处理设备和渗滤液处理区进行处理,最终排入大气和污水管网。“真的没有臭味!我回家要告诉奶奶,垃圾站也能像花园一样干净!”一位同学细数自己的收获,并表示会将学到的知识分享给家人。“这里每天可以处理400吨垃圾,相当于13只恐龙的重量!”宣讲员用生动比喻讲解后端流程,并科普:“1吨垃圾焚烧发电400度,够一个家庭用两个月!”
创新实践:政校联动创新环保教育新场景
武昌区垃圾分类专班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这次活动能够起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良好效果,从而探索环保教育新场景。现场为每位学生颁发“环保小先锋”证书,激励其成为绿色行动代言人。武昌中华路小学带队老师表示:“此次活动将室内课堂延伸至户外,让环保理念从‘知’到‘行’,孩子们在体验中理解了垃圾分类的价值。”
下一步,武昌区将依托主题公园等载体,聚焦“宣教阵地有亮度,志愿服务有温度,专业培训有深度,群众宣传有热度”四个维度,持续开展沉浸式实践活动,为进一步引导公众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助推生活垃圾分类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