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城市治理,常常陷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两难困境。如何让城市的“面子”(整洁有序)与“里子”(民生烟火)和谐共生,是摆在所有城市管理者面前的必答题。
城市治理,常常陷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两难困境。如何让城市的“面子”(整洁有序)与“里子”(民生烟火)和谐共生,是摆在所有城市管理者面前的必答题。
在成都市双流区,一场名为“双流好市”的基层实践,正以其独特的“合伙人”理念与系统性的制度创新,为这道难题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双流解法”。这不仅仅是从“驱赶管理”到“引摊入市”的简单转变,更是一场从“单一执法”到 “多元共治” 、从“政府独奏”到 “社会合唱” 的深层治理革命。
理念之变:从“对立者”到“合伙人”,重构治理关系
在城市治理升级的大背景下,双流区这座坐拥国际空港、汇聚四方人流的开放门户,主动迎向了一道现实考题:如何让大型商圈旁、地铁出入口、居民小区周边的流动摊点,既保留住抚慰人心的“烟火气”,又能有序融入城市的“文明范”?
一场关乎治理智慧的全新探索,就此在双流拉开序幕。
2025年初,双流区委、区政府将“流动商贩治理”作为落实“净优亮美”要求的“小切口”,由区城管和综合执法局牵头,联动十余个部门,启动了“双流好市”项目的创新实践。
早在今年3月,双流区首个“引摊入市”示范点——“双流好市·龙桥集” 在时代奥特莱斯旁正式鸣锣开市。这一天,40余家曾四处“打游击”的餐饮和百货商户,率先搬入了设施齐全、管理规范的“新家”,标志着双流区流动商贩治理正式从“堵疏结合”向 “共建共治” 的转型升级。
“现在有了固定摊位,证件也办齐了,终于能安心地做生意了!”“双流好市·龙桥集”的果汁摊主雷小平感慨,道出了无数流动商户的心声。而让他产生归属感的,正是双流区创新赋予他的新身份——“城市管理合伙人”。
这一身份转变,是“双流好市”的核心精髓。它打破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传统的对立关系,通过一套精心设计的制度,将流动商户吸纳为城市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们改变了以往城市管理执法‘单中心’模式,转向政府、城管、社区、微网格员、市民和摊主‘六位一体’共同参与。”双流区城管和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这里,摊主不再是被动的管理对象,他们通过规范培训、亮证经营,并轮流担任“街长管家”,履行环境卫生、秩序维护等“合伙人”职责。这种以信任换责任、以荣誉促自律的模式,激发了摊主们的主人翁意识,实现了从“要我管理”到 “我要管理” 的自觉转变。
制度之新:从“人情管理”到“法治共治”,构建可持续生态
“双流好市”的生命力,根植于其系统化、规范化的制度设计。根据《“双流好市”便民疏导点建设管理实施方案》,双流区明确了一套涵盖“调查摸底、意见征询、方案设计、制度建设、建设施工”的科学流程。
为确保公平公正,双流区制定了清晰的 “负面清单” 和 “记分管理制度”。从准入资质到经营规范,从食品安全到环境卫生,皆有章可循。一个记分周期内扣满12分的商户将被清退,而积极履行“合伙人”职责的,则有机会被评为 “月之星”并获得奖励。这种透明的规则,杜绝了“人情管理”,让所有经营者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
同时,“商户自治制度”与“轮值制”让民主管理落到实处。由摊主推选产生的“自管组长”与轮值“街长”,成为沟通政府与商户的桥梁,实现了基层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构建了“共识、共管、共享”的治理新生态。
格局之升:从“好市”到“好事”,激活城市发展一池春水
“双流好市”的效益,远不止于解决流动商贩的管理难题。它已成为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市民幸福感的重要支点。
在紧邻时代奥特莱斯的“龙桥集”,规范的市集不仅没有影响商圈环境,反而与大型商业体形成了“烟火气”带动“商圈人气” 的良性互动,为周边企业员工和居民提供了便捷、安心的生活服务,市民满意度大幅提升。从TOD商圈的“龙桥集”到服务产业社区的“飞驰集”,再到彰显乡村特色的“白马集”,双流区已初步形成“镇镇有市,一市一品” 的格局,让治理成果惠及城乡。
从困扰基层的“堵点”变为城市形象的“亮点”,“双流好市”的探索证明,城市治理的更高境界,不在于消灭问题,而在于转化问题;管理的最高智慧,在于将社会管理的“成本中心”,转化为和谐共生的“价值中心”。
这场以“小切口”推动“大治理”的双流实践,不仅绘就了成都“净优亮美”的新图景,更为推进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样本。(赵祖乐 实习生赵璐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