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 全国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重庆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要闻

政研观察|保护利用历史文化街区 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5-11-17 16:38 来源:中国建设报

核心摘要:近年来,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工作不断深化,各地涌现出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创新实践。住房城乡建设部近期印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第二批)》,系统梳理了多地推动历史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融合共生的有效路径,为新时代新征程更好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近年来,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工作不断深化,各地涌现出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创新实践。住房城乡建设部近期印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第二批)》,系统梳理了多地推动历史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融合共生的有效路径,为新时代新征程更好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坚持保护优先,推动功能更新与文化传承。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工作是要在尊重历史肌理的前提下,实现功能更新与文化传承的双向赋能。在新功能新业态植入方面,江西九江动力机厂将旧车间改造为博物馆与民宿,民宿入住率达85%;辽宁朝阳水泵厂打造“1958科学乐园”,累计接待研学团队4万余人;河北秦皇岛港大码头街区通过可移动集装箱引入多元消费业态,利用废旧铁路设施营造特色场景,实现工业遗产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融合。在传统文化与传统产业传承方面,浙江台州路桥十里长街引入62个“文创+非遗”主题项目,延续12家传统老店,年均开展非遗活动160余次,2025年春节日均客流量达21.9万人次;新疆伊宁市前进街创新“家访点”模式,培育80户民俗旅游点,融入54项本地非遗体验项目,2024年每户平均月收入达4500元;安徽安庆倒扒狮街区打造黄梅戏会馆,山东烟台奇山所城免租引入21项非遗项目,让传统技艺在街区活态传承。

 

聚焦人居提升,优化街区生活与空间品质。人居环境的改善是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各地从安全韧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空间品质四个维度靶向发力。在安全韧性提升上,广东东莞中兴路-大西路街区揭盖复涌水系,新建1.8公里雨污管网,加固362栋建筑;江苏常州青果巷划分31个消防组团,建立网格化消防队伍,完善消防保障制度;江苏常熟西泾岸修缮160户危旧房屋,拆除违章建筑并开展白蚁防治,筑牢安全防线。在基础设施升级上,福建龙岩长汀南大街推行“四网合一,一线入户”,投入900多万元剪除废线540余公里,破解“空中蜘蛛网”难题;福建泉州西街采用“管线立排法”“井中井”技术,改造29条街巷的管线布局。在公共服务完善上,江西抚州金溪王家巷在10余栋历史建筑中集成党群服务中心、儿童心灵驿站等设施,惠及3250户居民;北京大栅栏利用小微空间补充健身、停车设施,将退租房屋改造为党建文化中心。在空间品质优化上,天津解放北路加宽人行道、增设导览标识,细化修补历史路面;浙江湖州頔塘故道敷设103公里雨污管网,修缮2.04公里驳岸,再现江南水乡风貌;云南保山仁寿门挖掘空闲空间打造“微景观”,使休闲场所数量增加50%以上。

 

创新制度机制,强化资金保障与长效治理。健全的制度机制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的重要支撑,其中拓宽资金筹措渠道是关键着力方向。各地通过多元筹资模式破解资金难题,江苏2021年以来累计下达省级专项资金7.83亿元,支持138个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项目,并通过“城新贷”贴息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河南洛阳东西南隅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1.95亿元,同时吸引社会投资12.4亿元,盘活闲置房屋18.9万平方米,带动就业1.33万个;福建福州朱紫坊设立省、市、区三级共建的基金港,引入190余支基金,重点投向街区内数字经济、非遗文创、精品民宿等优质项目,实现街区资产保值与产业升级双赢。在政策保障与监管方面,广东出台《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江苏制定《历史文化街区防火安全保障方案编制导则》,为保护利用工作提供法规支撑;福建依托“闽政通”建立历史建筑数字化巡查机制,累计消除37项安全隐患;西藏拉萨八廓街推行“一户一档”,聘请76名居民担任监督员;浙江衢州常山北门构建“党政引领+专班运作”机制,实现全流程精细化管理。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正从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记忆的承载者和文化软实力的体现者,其保护利用工作意义重大。各地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因地制宜,学习借鉴可复制经验,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让历史文化街区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空间,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深厚而持久的文化动力。(赵燊)

0

热门标签

投稿 订阅 合作

订阅

投稿

微信扫一扫,使用小程序
单位
姓名
地址
电话
稿件或合作事项
请先做成一个压缩包文件再上传,文件大小不超过10M。
大文件请发邮箱:zhjszzs@126.com
并标明“新闻投稿/论文投稿”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027-68873367
010-88585617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电子邮箱: zhjszzs@126.com
中华建设杂志社公众号
中华建设网
公众号
红点视频
公众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头条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