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2025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明确将城市更新作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凸显了其在新时代新征程城市工作中的关键地位。然而,在政策落地过程中,部分地区仍受困于思想观念上的堵点,制约了城市更新向纵深推进。破除思想堵点,已成为推动城市更新从“量变”走向“质变”的关键所在。
2025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明确将城市更新作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凸显了其在新时代新征程城市工作中的关键地位。然而,在政策落地过程中,部分地区仍受困于思想观念上的堵点,制约了城市更新向纵深推进。破除思想堵点,已成为推动城市更新从“量变”走向“质变”的关键所在。
政府要以制度创新激发担当作为。部分地区在城市更新实践中,面对存量时代复杂的产权关系、资金平衡、文保要求等因素,还一定程度存在“不敢动、不会动”现象;部分地区参考借鉴一二线城市的更新经验,但也存在政策“水土不服”问题。究其根源,既源于现行法规政策依据不足的现实制约,也反映出探索创新意识仍需加强。必须认识到,法规政策的完善本身就是一个与实践互动、持续探索、不断试错并逐步成熟的长期过程。因此,各地要强化因地制宜、反复探索,主动寻找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建立清晰的容错机制,同时,健全政绩考核机制,为敢于担当者撑腰鼓劲。比如,上海创新利用“犄角零地”,将城市边角地块、零星空间转化为社区花园、充电设施等公共服务场所,不仅实现了土地集约高效利用,而且精准回应了居民民生需求。
企业要以长远眼光参与更新实践。企业应树立长远思维,看到城市品质提升所带来的长期综合效益。城市更新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服务本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通过扎扎实实改善本地居住环境、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来聚拢本地“人气”,夯实内需基础,可以有效盘活区域经济。只有先稳固本地基本盘,形成良性内循环,才能为后续吸引外部资源、拓展更大发展空间奠定坚实基础。要完善利益平衡机制,通过创新财政、金融、土地、税收等政策工具,吸引社会资本流入,提升项目经济可行性;推广“更新+产业”等融合模式,支持企业从空间改造向产业运营转型;强化城投公司等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引导企业算好“社会账”“长远账”,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要引导居民树立共建意识融入更新进程。要构建全过程参与机制,从告知式转向协商式,从更新需求征集、方案设计共商,到工程建设监督、成果验收评价,全面建立居民议事会、线上意见平台等参与渠道;加强政策宣传和预期引导,通过社区宣讲、案例讲解、实地观摩等方式,破除“拆迁致富”的认知偏差;健全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在政府适当补贴基础上,探索居民合理出资等多方投入方式,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性循环。
城市更新不仅是空间形态的优化,更是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要以思想破冰引领行动突围,通过容错激励、利益平衡、公众参与等机制创新,充分释放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协同的巨大潜能,实现发展动能、治理效能与民生福祉的系统重构,让城市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坚实基础。(赵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