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 全国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重庆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我国“暴雨强度公式评估”修订全面启动

发布时间:2025-11-04 07:41 来源:本站原创

核心摘要:日前,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发出通知,要求,做好暴雨强度公式评估修订工作。强调,认真做好暴雨强度公式适用性评估,强化公式修订结果运用。

 

中华建设网讯   (记者 阎秋)  日前,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发出通知,要求,做好暴雨强度公式评估修订工作。强调,认真做好暴雨强度公式适用性评估,强化公式修订结果运用。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城市极端暴雨频发,我国部分城市出现超内涝防治标准、甚至超历史极值的强降雨。强降雨事件频发,城市暴雨内涝已成为影响城市健康发展、威胁城市安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在极端天气增多的背景下,原有排水系统频繁“瘫痪”,暴露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的短板。

 

暴雨强度公式是城市排水防涝工程设计的核心参数,其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城市排水管网、泵站、调蓄设施等的设计标准与安全运行,是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安全的基础工作。

 

为什么要修订暴雨强度公式,一是气候变化导致降雨特征改变。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城市短历时强降雨事件显著增多,原有公式已不能准确反映当前降雨规律,存在低估风险。二是原有公式普遍陈旧。当前多数城市仍在使用上世纪70-80年代编制的暴雨强度公式,数据基础薄弱,难以满足现代城市排水系统设计需求。

 

据了解,我国暴雨强度公式评估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评估机制尚不健全,尽管2014年起国家层面推动建立公式修订机制,但各地进展不一,部分地区仍未建立常态化评估与修订机制。数据基础不均衡,一些城市缺乏足够的自动雨量站数据,难以支撑高精度公式编制;而部分城市虽有数据,但缺乏分析能力,仍沿用旧公式。区域差异未被充分考虑,多数城市采用“单站代表全城”的方式编制公式,忽略了降雨空间分布差异,难以适应大城市或地形复杂区域的实际需求。修订周期滞后,根据《室外排水设计标准》建议,暴雨强度公式应每5-10年修订一次,但多数城市多年未更新,严重滞后于气候变化和城市发展速度。

 

为科学反映降雨规律变化,指导城市排水防涝和汛期应急处置等工作,住房城乡建设部、中国气象局决定,进一步做好暴雨强度公式评估修订工作。

 

《通知》要求,开展暴雨强度公式适用性评估。要督促各城市分析近年来降雨时空分布变化规律情况,收集整理最新降雨信息资料,评估现行暴雨强度公式适用性。要组织各城市按照《室外排水设计标准》等有关规定,结合近几年极端强降雨情况,分析城市内涝设防标准对应的降雨量是否发生变化,评估本地暴雨强度公式是否需要修订。

 

《通知》要求,做好暴雨强度公式修订工作。超过5年未修订公式或经评估降雨规律发生明显变化的城市,要及时启动修订。城市规模较大、降雨分布不均的城市,应根据降雨分布情况分区域编制暴雨强度公式。强降雨呈减少趋势的城市,可暂不作公式修订,以保证设防标准不降低。

 

《通知》要求,强化公式修订结果运用。要根据暴雨强度公式的修订结果,及时更新当地内涝防治标准对应的降雨量。要充分运用公式修订成果,在城市排水防涝规划和有关专项规划的修编工作中,高标准规划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在工程设计建设中,提高设施建设标准,校核现有设施运行水平,增强城市排水防涝能力。

 

《通知》要求,加强信息共享和联动合作。要根据公式修订工作需要,按要求提供历年气象降雨信息等资料,并加强规律性分析。要合理规划布局雨量计等气象观测设备,提升气象服务精准性,做好城市排水防涝、汛期应急处置等工作。

 

做好暴雨强度公式评估修订工作,是对我国城市暴雨内涝防治体系的系统性升级,旨在通过科学修订暴雨强度公式,提升城市应对极端降雨的能力,保障城市安全运行与可持续发展。

0

热门标签

投稿 订阅 合作

订阅

投稿

微信扫一扫,使用小程序
单位
姓名
地址
电话
稿件或合作事项
请先做成一个压缩包文件再上传,文件大小不超过10M。
大文件请发邮箱:zhjszzs@126.com
并标明“新闻投稿/论文投稿”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027-68873367
010-88585617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电子邮箱: zhjszzs@126.com
中华建设杂志社公众号
中华建设网
公众号
红点视频
公众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头条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