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位于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塔拉滩,曾是青海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带之一。如今,700万块光伏板在此铺开,建成了全球装机容量最大的光伏园区。光伏板下牛羊成群,牧光互补模式让昔日荒滩变身牧场。近年来,青海积极打造清洁能源产业高地,探索形成“光伏产业+生态保护+生态农牧业”的生态治理路径,有效提升畜牧业效益...
位于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塔拉滩,曾是青海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带之一。如今,700万块光伏板在此铺开,建成了全球装机容量最大的光伏园区。光伏板下牛羊成群,牧光互补模式让昔日荒滩变身牧场。近年来,青海积极打造清洁能源产业高地,探索形成“光伏产业+生态保护+生态农牧业”的生态治理路径,有效提升畜牧业效益,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发展、协调互促,为牧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高原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系统既丰富又脆弱,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前往青海、西藏等地考察调研,对高原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有序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近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下,高原地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更加协调。以青海为例,2023年,青海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5.9%,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9%,清洁能源装机突破5100万千瓦,新能源装机突破3800万千瓦。
发展成果令人欣喜,但客观来看,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高原地区的生态保护工作仍面临不少挑战,特别是人口相对集中的高原牧区,“人”“草”“畜”矛盾带来的发展压力依然存在。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采取综合性举措破解草地生态系统、能源供给和牧区产业发展这三大核心问题,对推动高原牧区全面振兴、走上高质量发展快车道具有重要意义。
多措并举提升草地生态系统健康。健康的草地生态系统是维持牧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应积极推动现有草地植被修复与重建技术的推广应用,同时加强新技术研发,尤其侧重乡土草本植物新品种和人工草地新品种选育。创新草地生态修复技术可持续管理协同模式,如草光互补、放牧配额管理,集成多草种、多技术、多模式等形成“牲畜-植被-土壤”综合管理方案,推动草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引导鼓励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技术在草地生态系统修复和维护中的应用。近年来,青海、甘肃、西藏等地建立起一批智慧牧场,采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实现更为精准的放牧管理,推动传统放牧管理转型升级,为草地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探索开辟了新的路径。
因地制宜推动牧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推动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型是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关键。牛羊粪便、薪柴、煤炭等是牧区家庭常用的传统能源,其大量使用对草地生态、大气环境和牧民健康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当前亟须转变能源消费模式,加快推进牧区能源转型。西部高原地区清洁能源潜力丰富,据估算,青藏高原太阳能和风能发电潜力巨大,为牧区能源低碳转型奠定了良好基础。近年来,青藏高原牧区积极推动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例如,在西藏那曲聂荣县尼玛乡铜龙村,当地实施“零碳”光伏供暖试点项目,通过“光伏+储能”的模式为当地牧民解决了冬季供暖问题,极大改善了人居环境,有力增进牧民生态福祉。未来,持续打造牧区家庭能源发展新模式,实现清洁能源产业壮大、生态系统健康向好和牧民生活改善的多赢局面,也可为其他地区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拓展思路塑造牧区产业发展新动能。要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做好“土特产”文章,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增收。打造高原牧区特色“土特产”,应加强农牧业遗传资源搜集,加快推进高原牦牛、藏绵羊等特有品种的种业振兴行动,挖掘既能提高生产力又能提高品质的关键因素,积极培育适应消费需求的新品种,为“土特产”提质增效打好基础。同时,加快推动草原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建立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一体化全过程监管追溯系统,确保产品生产的绿色、安全、高质,提升高原畜产品附加值,擦亮有机绿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