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 全国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重庆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工程

在城市发展中保护历史建筑遗产 建筑学领域首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发布时间:2021-11-04 15:06 来源:中华建设网

核心摘要:2021年11月3日上午,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 南京东南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项目“中国城镇建筑遗产多尺度保护理论、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是中国建筑学领域的第一项国家科技成果一等奖。

中华建设网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每年举行一次,大会颁发国家最高科技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报请国家主席签署并颁发证书和奖金。奖金数额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规定。获奖者的奖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每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人员为1-2人不等,获奖者多为为科技做出突出贡献者,共有35人获此殊荣。
 
2021年11月3日上午,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 南京东南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项目“中国城镇建筑遗产多尺度保护理论、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是中国建筑学领域的第一项国家科技成果一等奖。
 
该获奖项目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建国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崔愷领衔,东南大学、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故宫博物院、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浙江大学七家单位共同完成。
 
中国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域内拥有众多历史建筑遗存。在城市规划中制定措施,保存和保护有历史价值的地区、建筑群和建筑物,甚至整座城镇,对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对研究国家和民族政治、社会、经济、思想、文化、艺术、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历史,均有重要意义。而南京作为闻名海内外的“六朝古都”,东南大学地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国立中央大学旧址,拥有众多的历史建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何在城市发展与历史建筑保护之间取得平衡,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王建国表示,以南京为例,首先要保护的是“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的城市山水格局和都城空间结构。南京不管怎么变,城市的格局不能变。古城格局和秦淮河的关系不能变,历史街区的风貌要保持相对完整性和渐进优化的特征。“比如,夫子庙、门东、门西保持明清以来直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建筑风格,但是不能让一个城市里到处都是明清时期的风貌,近现代南京城市发展中一些代表性的商业建筑、文化建筑、工业建筑、公共住宅也需要纳入保护和适应性再利用的对象。”
 
项目组首次揭示了城镇建筑遗产多尺度保护的内在机理,建立了城镇建筑遗产整体保护的理论模型,突破了城镇建筑遗产多尺度保护的关键技术瓶颈,创建了新旧共生的历史城市与本土建筑设计方法。值得一提的是,项目很好地解决了城镇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实现了历史环境下本土建筑设计的文化传承和当代创新。
 
在王建国看来,城市的发展永远都是“进行时”,要解得了乡愁,也要看得见未来。他说,“现在的城市不可能不盖高层建筑,我们能做的就是处理好保护、传承、扬弃、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将城镇建筑遗产保护看成是在生命体演进过程中对某种生存状态的日常运维、正向介入和科学管理,目的是‘延年益寿’,历久弥新。”
 
“建筑学是艺术和工程的结合,遗产保护更融入了许多历史和文化的考量。国家科技进步奖通常注重奖励在科学技术本身的创新,这一次我们的项目能够获奖,说明了国家对于历史文化传承的高度重视。”团队成员、东南大学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李新建说。
 
该项目曾支撑了2项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申报,并应用于北京、广州、南京、杭州等16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3个世界文化遗产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8个历史街区以及11个遗址保护建筑项目。此外,项目成果涉及到31个省级行政区的300余项城镇建筑遗产,并应用于缅甸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据江苏省科技厅介绍,本次江苏共有39项通用项目和1名人选获奖,获奖总数继续位居全国前列。39项通用项目中,自然科学奖3项,技术发明奖8项,科技进步奖28项。
0

热门标签

投稿 订阅 合作

订阅

投稿

手机订阅入口
单位
姓名
地址
电话
稿件或合作事项
请先做成一个压缩包文件再上传,文件大小不超过10M。
大文件请发邮箱:zhjszzs@126.com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027-68873367
010-88585617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电子邮箱: zhjszzs@126.com
中华建设杂志社公众号
中华建设网
公众号
红点视频
公众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头条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