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设网讯 (记者 李孟)钢筋、预拌混凝土等建筑材料涉及建筑工程结构安全,影响主要使用功能,必须引起重视。
4月21日,山东省住建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扎实推进重点建筑材料排查整治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的通知》。通知指出:去年以来,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贯彻国家和省关于完善工程质量保障体系提升建筑工程品质部署要求,开展了针对预拌混凝土、钢筋等重点建材及检测市场的系列排查整治工作。但仍有个别地方、个别工程边排查整治边出现“瘦身钢筋”、预拌混凝土、保温防水材料不合格等质量问题,暴露出质量意识不强、排查不彻底、处罚力度不大、震慑威力不足等突出问题,需要进一步下大气力深化排查整治,严厉打击工程质量违法违规行为。
建筑材料不规范 瘦身钢筋涌现
此前,广东揭阳、山东济宁等地出现“瘦身钢筋”流入建筑市场情况,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瘦身钢筋”是指将正常钢筋拉长后再用于房屋建设,目的是减少建设成本。相关专家表示,“瘦身钢筋”的屈服强度、结构强度均不能满足国家标准,存在不小的安全隐患。近年来,“地条钢”“瘦身钢筋”等不合规建筑材料流入棚户区改造等民生工程,侵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这背后是涉及整个建筑行业的庞大利益链条。
一些不法加工厂使用废旧钢筋,经过设备的加热、拉长、裁切等步骤,生产出不符合标准的“瘦身钢筋”,这些黑工厂一年可以“翻新”旧钢筋上万吨,导致大量的不合格钢筋流入多个地市,应用到各类建筑工程上。
从“瘦身钢筋”的流入去向看,多批问题钢筋曾在学校、政府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房等民生工程领域被使用。过去十几年来,因钢筋质量不合格造成的严重安全隐患,甚至导致坍塌事故时有发生。
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周广强说,“瘦身钢筋”是一种偷工减料的方式,相比标准钢筋要更细,抗震性也存在不足,如果应用到房屋建设、桥梁工程会存在严重安全问题。此外,工程中使用“瘦身钢筋”在内的问题钢筋,会导致房子的承重力下降,不仅群众生命安全存在隐患,还会时刻威胁公共安全。
问题钢筋依旧“死灰复燃”
多年来“地条钢”“瘦身钢筋”等问题建材在各地遭到多次查处,事发地市也按要求整改,但这类建材“死灰复燃”情况依旧难以杜绝。
过去十几年里,“地条钢”问题曾在多个省份发生,这种以废钢铁为原料,经过不合规手段生产的钢材,延性、直径和强度不符合规范要求,在高层建筑施工中使用,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各地通过督查,陆续查处了多起案例,但一直未能根治。
2017年,工信部表示,我国已将彻底取缔“地条钢”作为钢铁去产能的重要任务,并要求于当年6月30日前全面完成。不过在2017年下半年到2018年上半年,天津、吉林、黑龙江等省份,仍然有生产“地条钢”的企业被查处。
直到2018年10月,工信部发布的信息显示,“地条钢”产能基本出清,违法违规生产销售“地条钢”的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得到根本性改观。发改委、工信部等多部门仍将持续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生产销售“地条钢”行为。
2017年,相关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钢筋质量监管严惩“瘦身”钢筋等违法行为的通知》,明确指出国家将严惩“瘦身”钢筋等违法行为。2019年,山东省市场监管局、山东省住建厅等部门下发《关于加强重点建筑材料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山东各地区对钢筋产品重点关注是否存在生产“瘦身钢筋”问题。
如何做?才能长期根除
近年来,问题钢筋之所以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不管是不合规钢厂生产出来的螺纹钢(5299, 87.00, 1.67%),还是在工地施工中对螺纹钢进行拉细、拉长,都是国家明令禁止的,为何这类问题屡禁不止,背后成因复杂。
可能是利益驱动、相关监管政策的执行落实存在短板、行业内监督沦为摆设等……
如何根治这类现象?专家认为,以“瘦身钢筋”为代表的各类问题钢筋,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严格打击问题钢筋能够为正规钢厂和产品腾挪市场空间,增加对合规钢材的需求。加强工程质检监督、打击问题钢筋应成为常态。
相关部门应更加严格贯彻现有的制度及程序,尤其是把好进场验收这道关口,督促监理工程师履行职责,真实抽取样品,做好材料复试。针对监理人员职业素养不够的问题,应对监理工作进一步细化,压实责任,同时加强对相关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及职业素养培训,促进其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
与此同时,继续加大对于加工“瘦身钢筋”等问题建材利益链的打击力度。多位专家建议,除了打击问题钢筋的生产和销售者外,还应严查违法使用“瘦身钢筋”的建筑企业,加大处罚力度。
各地住建部门要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发挥监管机构作用,对发现使用“问题钢筋”、“问题混凝土”一律严查整改,建立健全质量风险防控长效机制,实现质量过程可追溯,加强建筑企业和个人信用管理,对严重失信行为,要依法依归列入“黑名单”,实施联合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