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在河南省第二十八届“环卫工人节”即将到来之际,记者在郑州市城市管理局系统内选取了一些普通的环卫工作者,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真实的工作与生活,了解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与细节。没有刻意雕琢,只有朴实记录,谨以此,致敬每一位在平凡中铸就非凡的环卫工作者。
中华建设网讯 (记者 刘保彬)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扫过二七塔尖,他们早已悄然上路;当夜幕中的“大玉米”散发出夺目光彩,他们仍有人坚守在岗位。他们是郑州这座千万人口大城里最熟悉的陌生人,是街头巷尾最沉默的守护者。
我们习惯于享受整洁的街道、便捷的公厕、及时的垃圾清运服务,却很少追问,这份日复一日的井然有序从何而来。答案,就藏在“城市美容师”——环卫工人们平凡而忙碌的一天里。
在河南省第二十八届“环卫工人节”即将到来之际,记者在郑州市城市管理局系统内选取了一些普通的环卫工作者,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真实的工作与生活,了解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与细节。没有刻意雕琢,只有朴实记录,谨以此,致敬每一位在平凡中铸就非凡的环卫工作者。
技术领航,点亮绿色初心
在荥阳市崔庙镇王泉村的鳌山上,有一座正在建设的郑州西部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完全投产后将成为河南省建设标准最高、处理规模最大、环保排放最优的绿色发电厂。这里每天要“消化”4000吨生活垃圾,而将这些“固体废物”转化为清洁能源的,是一群默默奉献的环卫人。郑州公用集团郑州荥泽环保能源有限公司生产运行部副经理景玉博就是其中之一。入党17年、参加工作16年,他始终扎根生产一线,以“螺丝钉”般的坚守诠释共产党员的初心,用精湛技术守护着城市的绿色屏障。
为确保项目早日具备倒送电条件,景玉博带领团队提前梳理27项申报材料清单,与国网郑州供电公司业务部门全天候沟通,将原本需要30天的办理周期压缩至14天。针对倒送电联调联试,他们提前开展60余次模拟演练,核对200多项复杂操作步骤,确保去年9月倒送电一次成功。为了冲刺去年底“首车垃圾入厂”,他们每天工作12小时,主动放弃周末假期,整理档案资料超2000页,提前完成垃圾坡道、卸料平台、垃圾库等116项挂牌工作。“还记得去年12月30日凌晨5点,我们就在厂区等候,当满载生活垃圾的第一辆运输车缓缓驶入时,所有人都情不自禁鼓起了掌。”景玉博回忆说。
在景玉博牵头下,生产运行部先后编制了《安全运行管理实施细则》《消防安全管理》《文明生产管理》等58项生产管理制度,建立了“日巡检、周排查、月演练”的闭环管理机制,截至今年9月共排查整改隐患136项,其中重大隐患18项。他常说:“工匠精神就是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安全工作尤其需要这种较真劲儿。”在他看来,安全工作没有“差不多”,而是“差一点就会出事”,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渗透在他工作的每一个细节。
在技术研发方面,景玉博始终相信,走出去才能看得更远。他带领团队积极与郑州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等高校开展10余次专项洽谈,围绕“垃圾焚烧资源化利用”“垃圾焚烧与市政污泥协同处置”“垃圾焚烧CCUS技术应用前景”进行深入交流。“只有不断学习、敢于创新,才能在行业变革中抢占先机。”他坚定地说。入职以来,他主导完成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发表学术论文6篇,参与的“垃圾焚烧发电工程焚烧线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得2025年河南省工程建设科技成果二等奖。
“一个人再能干,也比不过一个团队。”作为部门的资深“运行工”,景玉博亲自编写垃圾焚烧发电培训教材2部,已培养出20余名技术骨干,其中5名成为值长。他常对年轻人说:“垃圾焚烧发电是朝阳产业,咱们不仅要把活儿干好,更要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传下去。”
“身兼多职”,守护城市环境
在郑州南部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上,工作中的郑州公用集团郑州正兴环保能源有限公司生产运营部垃圾吊班长丁川和他的同事们总是穿梭在“三点一线”上,一会儿在物流道口守着垃圾车有序进出,一会儿在卸料平台盯紧安全卸车,一会儿又在垃圾吊值班室操作设备。作为垃圾吊班长,核对数据、排查隐患、调试参数,他每天都能“攒”出两万步的运动轨迹。
“我们是垃圾车辆的“安全哨”,是垃圾吊设备的“守护工”,也是垃圾仓管理的“调度员”。”谈起自己的工作,丁川形象地说。
自项目开始接收垃圾起,丁川既要管好班组日常事务,又要守好垃圾吊设备与垃圾池,为焚烧炉安全、连续运行筑牢“防火墙”。“去年有一次,渗滤液处理设备突发故障,垃圾仓很快出现爆仓险情,廊道间的渗滤液不断上涨,眼看就要影响机组运转。我来不及慌神,立刻牵头梳理解决方案。”他们先分区集中清理门前沟的垃圾,再架设排污泵抽排渗滤液,最后赶制大板车推送淤积垃圾——多管齐下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确保全厂进料卸料、机组运转没断。
突发情况导致进场车辆排起长队,看着清运车司机们焦急的样子,丁川在向大家解释情况的同时,立刻协调食堂准备饭菜、烧好热水,一趟趟送到司机师傅手中。“没想到,这份举手之劳也换来了意外之喜,后来不少司机师傅宁愿多绕十几公里,也愿意把垃圾送到我们项目来。”他笑着说。
这就是郑州环卫人的普通“一天”,是无数个晨光与星辉交织的今天,更是城市画卷中永不褪色的明天。我们记录的故事,只是这座城市环卫系统的一个缩影,而恰是“百姓城管、服务百姓”理念的生动实践。每一把挥动的扫帚,每一次精准的操控,每一遍重复的擦拭,每一句耐心的讲解,都是这部庞大城市机器得以高效运转的微小而关键的齿轮。如和风拂去尘埃,似清泉润泽街巷,致敬平凡,致敬每一位在平凡中铸就非凡的郑州环卫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