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这一刻,困难变小了,心变近了。
中华建设网讯 (记者 王丹妮 通讯员 徐池 倪茜)“面对面”问需 ,“实打实”解难。政府、街道和企业代表们齐聚一堂,仿佛置身于一个温馨的会客厅,共同探讨和交流。这一刻,困难变小了,心变近了。
11月6日,由武汉市委市直机关工作委员会、武汉市城市管理执法委员会举办的 “先锋行·破难题”“进企业”——服务资源回收产业创新专场活动,切实解决垃圾回收企业进小区“最后一公里”痛点、堵点,推动不断完善“投放便利化、运输专业化、利用高效化、监管智慧化”的可回收物回收利用体系。
武汉市城管执法委、武汉市住更局、武汉市公安交管局、武汉市供销社,汉阳区城管执法局等5个部门相关负责人,现场作答解惑,开出了良方,助力绿色低碳环保城市建设,提高居民的获得感。
垃圾箱满了啥时候清?清运车常被贴罚单?
面对面、头对头,政企共解“忧心事”
“清运回收箱的师傅们每天从早上7点工作到夜里11点,非常辛苦,却常常因为回收车辆在路边临停和在禁行区域时被贴罚单,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也加大了清运障碍……”湖北创美城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江程有些焦虑。
武汉市公安交管局四级高级警长袁敬表示理解,并且现场给出了三点建议,他建议回收企业与物业协商,尽量停入地下车库;对货车需进入禁行区域和需要在路边临停的,请企业将车牌号、行驶路线、行驶时间、停放点位统计后报主管部门,主管部门审核后报交管部门,将根据道路条件优化管理措施;建议回收企业进入禁行区域和临停时作业,应避开早晚高峰时段,同时尽量减少作业时间,减少对道路通行的影响。
江程拧紧的眉毛松开了,忙不迭笑着记笔记,“有办法了!开完会就告诉大家伙。”
“智能回收箱对于部分业主来说,还算是新鲜事物,不太了解。加上部分小区居民较多,意见较难形成共识,耗费时间较长,产品比较难进小区。请问应该解决呢,怎么样才能提高配置覆盖率?” 武汉悦鲲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曾思阳愁眉不展。
武汉市住更局物业处副处长周建宏表示,今年,武汉市住更局已配合相关部门和有关企业,在小区布设了1480个智能回收箱。下一步,该局将结合小区的整体布局,在不额外增加物业服务企业负担的情况下,督促物业服务企业在街道社区指导下,配合做好居民意见征集等工作,不断提高智能回收箱配置覆盖率。
江汉城市资源经营管理有限公司颜超经理代表居民们问出困惑,“经常接到居民投诉,说回收箱满了却没有及时清理,请问一天清理几次,如何解决箱满无法投放的问题?”
武汉市供销社经济发展处副处长杨荣表示,根据居民投放量情况,回收企业可能一天一清或一天两清,有的回收箱可能满箱了,也需要等周边和回收量达到一定程度一起清运。所以会有少量回收箱清运滞后的情况,“我们会联系、协调企业,分析居民所在地实际情况,加大智能回收箱清运频次,或协商小区物业加密布设智能回收箱,尽量满足小区居民的回收服务需求。”
坐在颜超旁边的是公司清运业务的负责人江程,他紧接着补充说:“在刚刚结束的10月份,我们公司成功实现了平均65分钟内完成满箱清运的目标,而在某些情况下,我们甚至能够在45分钟内完成这项工作。然而,由于每个小区的环境条件各异,清运时间上难免会有所波动,未来我们会继续不断努力,提升清运效率。”
座谈现场气氛活跃而热烈,不仅企业代表们积极发言,街道的代表们也纷纷踊跃地分享了自己的困惑和问题。汉阳区龙阳街道公管办主任方鹏飞直言,街道部分小区比较小、比较旧,少数智能回收企业因为回收量少,不愿进入小区设置智能回收箱,希望相关部门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汉阳区汤山社区代表向家斌则提出,部分小区可回收物智能回收设备与原有的旧衣物回收箱、可回收物回收容器存在一定的冲突,在实际布局中应如何解决。
汉阳区城市管理执法局党委委员、副局长余国俊表示,汉阳区作为试点区,全域推进可回收物智能回收设备广泛覆盖,促进可回收物应收尽收、精分细分,实现垃圾分类便民、利民、惠民。他表示,将联合区相关部门,采取扶持和引导措施来治理:一是与汉阳区住更局联合发文,要求物业企业大力配合,可收取必要的水电等能耗费用,不得擅自收取其他费用,降低智能回收设备进驻门槛;二是对于规模小和老旧等条件有限的小区,积极争取给予运营商一定的支持;三是引导智能回收设备运营商成片推进,利用效益好的小区补贴效益差的小区,发挥整体效益,彰显社会责任。
武汉市垃圾分类促进中心副主任张文伟介绍,可回收物智能回收设备通过扫码投放,收益马上兑现,深受居民欢迎,但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手机扫码,部分小区老年人较多,不会使用智能手机,而且智能回收设备运营单位目前还不能做到全品类回收,所以少量配备可回收物垃圾容器也是必要的,确保可回收物应收尽收。
“很喜欢这种面对面听诉求、解难题的活动形式,直接高效地解决了许多长期困扰我们企业发展的难题,未来期待有更多类似的活动。”参会企业纷纷表示。
中华建设全媒体记者在现场了解到,下一步,武汉市城管执法委将联合相关部门持续整合惠企资源,积极搭建政企互动的“连心桥”,提供更多“零距离”政策指导,打出助力可回收企业发展“组合拳”,不断推进完善可回收物回收体系,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助力“三个优势”转化,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图片由通讯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