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 全国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重庆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圈子 > 专栏新闻

最有“味道”的方舱“战士”---罗善善

发布时间:2021-01-09 10:43 来源:

核心摘要:中华建设网讯 罗善善,男,49岁,2003年成为一名环卫作业车辆司机,在这个每天嗅着垃圾和机油味道的重口味岗位上,一干就是17年。凭借超凡的爱岗敬业精神和善于钻研的工作能力,从业期间他获得了许多荣誉:2013年幸获得了湖北省优秀农民工称号 、2014年获得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2015年东西湖好人、2015年荣获武汉市劳动模范


中华建设网讯 罗善善,男,49岁,2003年成为一名环卫作业车辆司机,在这个每天嗅着垃圾和机油味道的“重口味”岗位上,一干就是17年。凭借超凡的爱岗敬业精神和善于钻研的工作能力,从业期间他获得了许多荣誉:2013年幸获得了“湖北省优秀农民工”称号 、2014年获得“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2015年“东西湖好人”、2015年荣获“武汉市劳动模范”、2017“武汉市优秀农民工”、2018年“湖北省劳动模范”的称号。2020年11月24日,罗善善在北京被为表彰为全国先进工作者,成为今年武汉唯一获此殊荣的环卫工。

“作为一个普通劳动者、一线环卫工人,能够获得这么高的荣誉,在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我的心情非常激动,这是国家对劳动者的肯定,只要付出了就会有回报。”罗善善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激动地说。
 

QQ截图20210109104204


在今年的防疫阻击战中,他担当突击队队长,负责武汉客厅方舱医院150余个移动公厕的污物清理及注水消杀的紧急任务,每天抽排清理移动公厕粪水10余吨,确保了移动公厕的日常运行。

连续奋战18个小时

罗善善是武汉市东西湖区城市管理执法局吴家山城市管理所转运台操作员,日常除了负责垃圾转运外,还要承担各种环卫应急保障工作。2月5日凌晨,东西湖区城管执法局重装队收到指令,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急需设置移动公厕,罗善善“请战”。

 当天上午9点,罗善善和队友们赶到武汉客厅,在现场布设托运过来的150个移动公厕。他们抵达时,已有50个移动公厕托运过来。那儿有2000张床位,安置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要充分考虑床位分布,为医护人员和患者创造最方便的路径,还要考虑后期厕所的环卫清理。反复调试了很多次,才算摸着点儿窍门。”罗善善说。

 头批50个还没安置完,剩余的100个又陆续送到。他们卸一批、摆一批,午饭、晚饭在方舱医院的空地上轮流吃,没有时间休息。等到150个移动公厕全部安置到位,已是次日凌晨3点。罗善善才意识到,他们已经连续奋战了18个小时。
 

QQ截图20210109104225


每天抽10余吨粪水

 武汉客厅方舱医院设置的是临时移动公厕,没有下水管网,粪便只能靠人工抽取、清运。罗善善等人主动请愿进驻方舱,对公厕进行日常清理和消毒。一支由10名环卫工人组成的保洁专班火速成立,当晚即入舱作业,罗善善是专班负责人。
吸粪车、清扫车、洒水车,是保洁专班日常作业的“标配”。5人一组,分工协作。1人负责开吸粪车,随时调整车辆位置以便作业;3人合力抱起吸粪管,将管子插入便池抽取粪便和污水;1人在旁等候,待粪池被抽取干净后,就倒入漂白粉,并简单冲洗周边。整个过程中,最辛苦的就是抱着吸粪管的领头人。他不仅承担了吸管的大部分重量,还要把控移动方向。即使由于距离粪池最近,臭味异常扑鼻,作业时他也必须盯着粪池,保证将管子准确插入,这个过程中恶心、呕吐、晕眩是常有的感觉。作为队长,罗善善总是抢着去干这份最重的活。

 方舱医院入住率最高时,有1500多名病患,公厕的使用率可想而知。那段时间,罗善善他们每天能从厕所里抽出10-12吨的粪水。考虑到任务的繁重,东西湖区城市管理执法局发起了第二次征集令,决定再征召一批志愿者。很快,5名新志愿者就位,于3月1日入舱参与轮换,这意味着有5名老志愿者可以休息。罗善善主动放弃了轮换机会:“得有熟悉工作的人员传帮带,我得顶在前面。”

每日督促做好防护

为了避免感染,方舱医院请医护人员指导罗善善他们穿脱防护服。两层口罩,一层N95的,一层一次性普通医用的;三层手套,两层医用的,一层卫生专用的橡胶手套;还要戴头罩、护目镜,穿两层防护服、两双鞋套,从头到脚,严严实实。还有很多细节要注意,比如防护目镜要用喷雾处理,用碘酒擦拭,以防止起雾;穿防护服时,要将袖口拉出来,用手套扎紧,再用胶带固定;脱防护服过程中要避免接触防护服外层,还要反复不断地洗手。虽然过程繁琐,但罗善善每次都做得一丝不苟,还会督促队友做好防护。

罗善善现在依然记得,第一次带队进入方舱医院的时候,内心多么忐忑不安。他们必须横穿一座病房,才能到达工作区,而且工作过程中,经常有病人来如厕。和病人擦肩而过时,心里忍不住都会发颤。一旦穿上防护服进入,不管脸上有多痒、呼吸有多难,都不能去揉拭和触摸。厕所里空间狭窄,走一步、转个身都要格外小心,一旦防护服被湿透或者被磨破,就会有感染风险。这种高度紧张、小心翼翼的工作,对他和队友来说,都是平生第一次遇到。 每天,罗善善不仅要带队做好工作,还时刻保持着紧张,叮嘱队友小心。有时队友忍不住想摘下眼罩或调整口罩位置,他都会严肃地批评和制止。正是操作的规范性,让这支队伍没有1人被感染。

因为工作具有较大的感染风险,为了避免和外界接触,罗善善他们被临时安置在原先工作的垃圾转运站内。此时,这座转运站已停运,他们就自己打扫卫生,带着折叠床住进了办公室里。每天清晨,大家一起起床、洗漱、吃饭,再一起乘车前往方舱医院。每天下午,大家一起回宿舍,从头到脚、从里到外仔细清洁、消毒。睡在垃圾站,劳作厕所间,罗善善他们成了方舱中最有“味道”的“战士”。
 

QQ截图20210109104242


环卫工里的“技改专家”

 要干好环卫工,不仅要不怕脏不怕累,还得会钻研。起初垃圾转运台没有专门的维护修理人员,每次设备故障都得请人修,不仅费用高还误工时。罗善善琢磨着,要是自己能掌握这门手艺,既能为所里节约开支,还能随叫随到随修,多好。

于是,只要维修师傅以来,他就虚心请教;师傅走了,他就钻进转运台,一个部件一个部件地摸索。久而久之,只有高中文凭的他硬是靠自行钻研,掌握了修理技术。此后,只要环卫设备出现什么小故障,同事首先想到的就是找罗善善。大家开玩笑逗他:“你这偷学的手艺算是正是过关啦,以后得改口叫罗工啦。”

几年前,由于车辆制造出厂技术的缺陷,加之南方地区生活垃圾含水量高,垃圾转运车辆使用过程中滴漏严重,令人头疼不已。罗善善作为技改专班的骨干,多次跟车查勘,去其他区局实地取经,和指定设备修理厂多次沟通,反复试验,改造垃圾排水管、箱,更换车厢后斗密封条,在后闸板处贴上厚度适中的槽钢龙套接漏,将滴漏的污水用软管引进新增的储水箱。小小举措,有效解决了车辆边走边漏的大问题,并且每台车的改造成本仅需要千元左右。渐渐的,在大家眼中,罗善善从“罗工”升级成为“技改专家”。

无论是请愿参加方舱保洁专班,还是钻研环卫机械设备,罗善善认为,自己只是做了该做的事,因为干一行就得爱一行、精一行。
 

0

本文作者

投稿 订阅 合作

订阅

投稿

手机订阅入口
单位
姓名
地址
电话
稿件或合作事项
请先做成一个压缩包文件再上传,文件大小不超过10M。
大文件请发邮箱:zhjszzs@126.com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027-68873367
010-88585617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电子邮箱: zhjszzs@126.com
中华建设杂志社公众号
中华建设网
公众号
红点视频
公众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头条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