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20年10月22日,经历了阴雨连绵的凉都六盘水天气放晴,天空澄碧、和风送暖,在这让人惬意连连的环境中,六盘水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建设新闻发布会在市政府迎宾馆成功召开。发布会由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马令琦主持,邀请市生态环境局、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市水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及贵州日报、多彩贵州网、贵阳晚报.ZAKER六盘水、六盘水日报、六盘水广播电视台(电视)、六盘水广播电视台(电台)、乌蒙新报等媒体记者参会。会上,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登学详细介绍我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建设情况。
2019年,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等3部门组织的竞争性评审中,我市以优异的成绩成功入围第二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在20个入围城市中名列第9位,获得中央奖励资金4亿元。成为国家第二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后,我市按既定目标,结合以往黑臭水体治理,加快推进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建设各项工作。
一是提高站位,统筹领导“彻底治”。六盘水市坚持把水环境治理作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任务,作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任务,深入贯彻落实碧水保卫战工作要求。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三名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的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协调解决跨区域跨部门问题。
成立了以市政府分管城建工作的副市长为指挥长,联系城建工作的副主任为副指挥长,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水投公司、水城钢铁(集团)公司等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建设指挥部,对各项工作推进情况实行周调度、周汇报,并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的困难,全力推进各项治理工作。
二是科学规划,结合市情“精准治”。我市治理工作充分借鉴上海、苏州、成都、重庆等发达地区先进经验,依托技术咨询单位中规院,在原申报实施方案的基础上,结合碧水保卫战、六网会战、《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以及六盘水实际情况,优化调整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治理方案,目前已完成了小屯、九洞桥、德坞污水处理厂的“一厂一策”和《六盘水市黑臭水体整治示范城市实施方案(2019—2020年)》,梳理出17个黑臭治理工程项目,并形成“可以干到底的一张蓝图”,预计总投资12.54亿元。
启动中心城区排水管网勘察诊断工作,采取管道物探等技术手段,全面排查管道错接、混接点位,通过专业检测设备对管网及检查井的渗漏、淤积、破损等问题进行排查和修复。
三是系统施策,协同推进“全面治”。在推进黑臭水体治理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结合目前城市建设中存在的短板,将黑臭水体治理工作与海绵城市建设、城市排水防涝、地下综合管廊、老旧小区改造协同推进,坚持自然与人工相结合、地上与地下相结合,构建“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三级水环境保障体系。在水城河治理项目中,融入海绵城市理念,通过生态修复措施系统提升河岸及滨河绿化的景观效果,为老百姓提供娱乐、休闲场所。在明湖湿地公园、凤池园等项目的建设中,在满足湿地水质净化功能的基础上,全面贯彻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实现区域雨水的控制和利用。
截至目前,17个建设项目中,已竣工验收项目2个,完成待验收项目1个,正在施工项目10个,正在开展前期工作项目4个。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其中,中心城区水城河、双水河等黑臭水体已基本消除,凤池园、水城河主要水体水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污水收集能力明显提升。
四是整章建制,规范管理“长效治”。我市在2017年已完成黑臭水体治理立法工作,颁布了《六盘水市水城河保护条例》,河长制及责任落实制度得到有效落实。成为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后,我市进一步完善了绩效考核、排污许可、市政管网私搭乱接溯源执法、工程质量监管、垃圾清理、定期监测等管控制度,并启动黑臭水体治理智慧化、数字化监管平台的搭建工作,黑臭水体治理长效机制初见成效。
会议还介绍了我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建设下一步工作谋划等情况,并就新闻媒体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