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连村公路通畅,道路两边绿树成荫;村内房前屋后干净整洁,空地上、小院里或绿意盎然,或鲜花盛开;休闲广场上村民或休闲健身,或拉着家常8月下旬以来,记者走访平罗县宝丰镇马家桥村、惠农区红果子镇马家湾村等地,整洁的新农村画卷尽收眼底,这也成为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缩影。这些润物无声的变化渗透在乡村的角角落落
连村公路通畅,道路两边绿树成荫;村内房前屋后干净整洁,空地上、小院里或绿意盎然,或鲜花盛开;休闲广场上村民或休闲健身,或拉着家常……8月下旬以来,记者走访平罗县宝丰镇马家桥村、惠农区红果子镇马家湾村等地,整洁的新农村画卷尽收眼底,这也成为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缩影。这些润物无声的变化渗透在乡村的角角落落,为村民增添幸福感和获得感。
乡村喜人变化的背后,是我市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和建设美丽乡村取得的成效。
改厕一小步幸福一大步
小康不小康,厕所是一桩。农村改厕表面上看事情不大,但事关农民的生活质量,事关民生问题。
走进石嘴山的村庄,旱厕“一个土坑两块板、三尺土墙围四边”的现象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整洁有序的庭院环境、干净卫生的生活习惯,人居环境改善了,生活品质提升了。8月22日,平罗县宝丰镇马家桥村,很多人家院墙外面还留有土方工程的痕迹。“这下面埋入了四格式化粪池,露出地面的这根管子是通风管。”马家桥村党支部书记马雪芬说。
记者随机走入一户人家,小院干净利落,花甲老人马孝刚刚干完农活回到家,掸掸身上的灰尘,走入屋里的卫生间洗脸洗手。“这洗手池和马桶前两天刚修好,干净又卫生,今后上厕所就方便多了。”马孝高兴地说。老人家里四世同堂,上有80多岁的父母,下有4岁的小孙女。以前厕所建在院子里,冬天冷夏天臭,而且到了晚上老人孩子摸黑如厕很不方便,现在这些烦恼都没了。
“动工前我到每家每户做思想动员工作,听说每家只需出300多元就能装上冲水马桶,大家都很高兴。”马雪芬说,有了乡亲们的支持,改厕工程进行得非常顺利。截至记者采访时,该村70户家庭安装了冲水马桶。
“这两年,通过开展‘最美庭院’评比和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村民的思想意识改变了,脏乱差的旱厕已经看不到了,村容村貌比以前好很多。”马雪芬说道。
厕所是乡风文明的一面镜子,马家桥村的变化是我市深入推进“厕所革命”的真实写照。自7月以来,全市农村改厕相继从试点示范阶段逐步转入整体推进阶段。今年全市建设农村户厕任务两万户,乡村公厕任务90座。截至8月下旬,农村户改厕完成26.07%,公厕完成22%。
危房清了 面貌新了
富裕起来的乡村,红瓦白瓷砖的房屋已是常见,然而伴随着人口的迁徙,废弃的土坯房也大量存在,成为乡村的一块块“疮疤”,尽显萧条破败。在今年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役中,平罗县瞄准了破旧危房这个“靶子”开展集中清理行动。
在马家桥村采访时记者看到,在村路旁边长满荒草的废弃院落内,伴随着挖掘机长臂一挥,一座危房轰然倒下。
“这座土坯房建了有近30年了,好多年不住人了,院子里的荒草长得比人高,早就该拆了。”围观的群众对村里拆除危房表示赞同。
马雪芬告诉记者,有的危房年久失修、早已不适合居住,必须拆除;有的危房因为住户经济困难,村干部上门讲政策想办法,动员拆迁。危房户主是孤寡老人或低保户,政府给予补贴建房,确保他们有新房住。在开展“危房清零行动”过程中,该村灵活施策,顺利推进了此项工作。
这样的场景也出现在平罗县其他几个乡镇。今年,平罗县把拆除清除老旧房屋等顽疾作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重中之重,强力推进。前期,乡村干部走村入户,摸底排查,与宅基地所有人协商,达成拆除协议,确保做到底子清、册子实、责任明。近期,拆除老旧房屋、残垣断壁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当中。
“以前,每个村里都能看到老旧危房和残垣断壁。经过整治,这些都看不到了,村容村貌明显提升。”宝丰镇镇长王建虎如是说。
拆除危旧土房、清理残垣断壁,不仅刷新了乡村的颜值,而且也腾退了土地,增加了复垦面积。截至8月下旬,平罗县拆除危旧土房470余户,腾退面积近1.14万平方米。为加快空心村拆除力度,平罗县还出台了《平罗县农村房屋征收安置补偿暂行办法》,在4个乡镇7个庄点实施空心村整体拆除复垦项目,为空心村整治积累了经验。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平罗县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百日攻坚行动”和“危房清零行动”,在该县形成了大力整治人居环境的浓厚氛围,也在全市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习惯改了 环境美了
农村人居环境要想改善,一个绕不过去的坎儿就是妥善治理好农村垃圾。治理好农村垃圾,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农民生活习惯的改变。
“以前的垃圾都是堆到一起倒掉,或是一把火烧了。现在不会了,家家户户都有垃圾桶,垃圾装满了再倒入垃圾收集站。”记者在平罗县宝丰镇吴家湾村采访时,村民张学智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自从有了垃圾收集站,周围再不像以前那样脏乱差了,环境变美了,心情也舒畅了。”张学智笑着说道。
为了治理好农村垃圾,各县区按照“户集、村收、乡转运、县处理”模式,改造提标垃圾中转站、新建地坑式垃圾池、购买垃圾转运车、配备垃圾箱,让垃圾有容身之所。
“为了解决垃圾问题,各乡镇没少想辙。”宝丰镇镇长王建虎告诉记者,以前各村环境整治主要靠突击检查,检查过了又恢复原样。为了建立长效机制,宝丰镇建立了镇、村、队三级街长体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另外,各村逐户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提高群众环境保护意识,从源头上解决生活垃圾乱堆乱放、乱扔乱倒问题。
“剩菜、剩饭等可腐烂垃圾堆肥沤肥;碎草、秸秆等生态垃圾循环处理;饮料瓶、废书等留着卖钱;建筑垃圾用于填坑垫道……”介绍垃圾分类处理的宣传画贴在各村的文化墙,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广大农户的生活习惯。
“这些年,通过新建垃圾池、垃圾收集站,以及对乡村民约持久深入地宣传,村民的意识和习惯都在慢慢改变。”王建虎说,村民处理垃圾的习惯改了,以往“垃圾让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现象自然就少了,村容村貌也就好了。
面貌变了 精神好了
走进惠农区红果子镇马家湾村,沿着新修的水泥村道,一座座宽敞的农家院错落有致。仿古风格的门庭、图文并茂的文化墙、绿树婆娑的街巷,勾勒出一幅美丽乡村的如画景色。
像这样“颜值高”“气质佳”的示范村,在石嘴山还有很多。今年以来,我市在全域整治的基础上,紧抓20个市级示范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力推进绿化、硬化、美化等,使乡村颜值不断刷新。一些基础条件好的村,将示范点创建与乡村旅游、特色产业等项目统筹推进,在提升颜值的同时努力提升综合实力。
从以前羡慕“城里人”,到现在自豪“咱村美”,在各地采访中,记者时刻能感受到基层干部、广大农民的精气神。
危房旱厕少了,垃圾污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充满正能量的文化墙、花草绿树簇拥的村庄、天蓝水碧的田园风光。如今,在众多乡村都可以见到像龙泉村、马家湾村这样的乡村美景,令人耳目一新,心旷神怡。更重要的是,农民对家园的认同感、自豪感越来越强,美化家乡、建设家乡、发展家乡的意愿越来越强烈。
“最基本的人居环境都没有,年轻人都不愿回村里住,还谈什么乡村振兴?”采访中,一位乡村干部如是道。他认为,危房是乡村的一大顽疾,影响农村的形象和环境,如果没有市县两级政府下决心、大力度集中进行整治,今后可能很长时间内农村发展都要受危房之困扰,人居环境也无法全面提升。
“乡村面貌越来越好,年轻人返乡创业,老年人回村养老,村子里的人气越来越旺。”谈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带来的变化,惠农区简泉村村委宣传干事王连珠如是说。
人居整治是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在全市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时期,这场硬仗给农村面貌带来的巨大变化,更是让人们从中看到各乡镇干部群众上下同心、群策群力实现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珍爱家园的情怀。
来源:石嘴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