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新时代以来,我国全面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取得显著成效。7月14~15日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既是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体现,也是顺应人民期盼、精准聚焦短板、深化系统治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部署。
新时代以来,我国全面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取得显著成效。7月14~15日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既是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体现,也是顺应人民期盼、精准聚焦短板、深化系统治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部署。会议明确要求“巩固生态环境治理成效,采取更有效措施解决城市空气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新污染物治理等方面的问题,推动减污降碳扩绿协同增效,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行动指南。
持续污染防治攻坚,筑牢城市环境安全底线。城市生态建设需立足长远,治理成效仍需巩固,要将生态保护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全过程,锲而不舍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久久为功,推动末端精准治理向源头防控转变。一是保卫蓝天。针对大气治理的挑战,需统筹城市间能源与交通网络,实现低碳互联;优化城市空间结构,逐步完善城市功能,建设“15分钟生活圈”,有效减少碳排放;推广装配式建筑及清洁能源,降低扬尘污染。二是守护碧水。着力解决管网老化、漏损率高、雨污溢流等安全隐患,加快城市供水设施和管网更新改造,提高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水平,完善运维长效机制;推动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强化排污口整治和饮用水源地保护。三是涵养净土。坚持源头防控、水土共治。推进山水城一体化治理,加强城市水土保持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提升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能力,健全建筑垃圾全过程管理和资源化利用体系。四是防控新污染物。针对新污染物隐蔽性、持久性、累积性和治理难度大的特点,需提升城镇污水污泥和垃圾处置过程中的新污染物识别和安全处置能力,完善标准和监测体系,降低其生态健康风险。
协同减污降碳扩绿,塑造城市可持续发展内核。城市建筑和交通等基础设施领域碳排放量往往随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而刚性增长,且存在碳源庞杂分散、转型困难等问题。须坚持系统观念,深刻把握减污、降碳、扩绿的协同性,以最小成本实现多重目标,推动重点整治向系统治理转变。一是建筑领域减污降碳扩绿。要规模化推广星级绿色建筑,发展超低能耗与低碳建筑,推动建筑光伏一体化、光储直柔技术等技术应用,建设绿色低碳的好房子;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加强老旧建筑修缮利用,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比如,广东中山正在推进绿色建筑全覆盖,2024年,一星级以上绿色建筑占比达40.5%,新建公共机构及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达49.68%。二是城市基础设施减污降碳扩绿。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绿色低碳改造,完善城市慢行系统;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缓解内涝、削减污染、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构建多层次、网络化的城市绿道体系,持续推动口袋公园建设和公园绿地开放共享,提高乡土植物应用水平,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
培育绿色新动能,强固城市高质量发展引擎。建设美丽城市需要价值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通过绿色化转型释放城市发展新动能,实现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重大转变。一是推动生产方式追“新”逐“绿”。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建造产业体系,推动建筑业等传统产业绿色化、智能化、工业化深度转型,建立绿色建材产品认证体系,大力发展装配式建造、智能建造等新型建造方式,建立涵盖设计、生产、施工、运维的绿色建造产业链条。二是倡导生活方式向“绿”而行。将美丽城市建设内化为全民自觉行动,结合完整社区建设、老旧小区整治改造、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等工作,营造垃圾分类、绿色出行、低碳消费等新风尚,并以绿色需求带动绿色供给,形成绿色治理格局。广州市通过全媒体立体网络和创新活动,推动垃圾分类从政府单向行动转变为全民主动参与。
建设绿色低碳美丽城市,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我们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锚定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擘画的蓝图,从绿色低碳转型中要品质、要动能、要韧性,以更实举措、更强行动全面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时代答卷。(赵冰)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