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设网讯 (记者 阎秋) 6月26日,国家审计署受国务院委托,向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报告了2022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在对住房租赁资金审计中,抽查其中13市均发现虚报租赁住房房源的问题。虚报方式五花八门:12市将中介已出租住房等作为存量盘活房源,有的上报盘活量全部是房产中介已出租房源;8市将租赁住房“以间代套”、“以一报多”等方式虚报。
《报告》从中央财政管理审计情况、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情况、重大项目和重点民生资金审计情况、国有资产管理审计情况、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线索、审计建议等六个方面总结了2022 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
在重大项目和重点民生资金审计方面,对PPP项目审计中,重点抽查了18省市本级及187个地区计划总投资1.53万亿元的408个项目。
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是入库环节审核不严。11个地区的19个项目是由中介机构通过夸大预期收入、调减财政支出责任等方式虚假包装后得以入库,其中14个项目存在政府部门虚构财政财务数据的现象。
二是履约环节不尽诚信。11个地区的14个项目以承诺办理用地手续引入社会资本,但由于占用基本农田无法获得用地许可等,导致项目因土地未落实而停工停建或进度缓慢。
三是建设运营环节不当推责揽责。一方面,6个地区将新城新区产业规划、城市运营等职能,与具体项目“整体打包”交由社会资本方实施,因远超社会资本方能力,大多半途而废。另一方面,10个地区在15个项目中违规约定由政府方或当地国企负责运营,不当承担了应由社会资本方承担的风险。部分项目形成损失浪费。至 2022年6月底,有151个项目进展缓慢、停工甚至烂尾等,造成国有资产损失17.22亿元;10个地区违规建设10个会议场馆或景观工程等,涉及计划投资75.66亿元。
在对住房租赁资金审计中,重点审计了11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等相关资金481.97亿元。
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是虚报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试点任务量。中央财政自2019年以来,支持24个人口净流入、租赁需求缺口大的大中城市开展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试点。抽查其中13市均发现虚报租赁住房房源的问题。虚报方式五花八门:12市将中介已出租住房等作为存量盘活房源,有的上报盘活量全部是房产中介已出租房源;8市将租赁住房“以间代套”、“以一报多”等方式虚报。
二是违规利用公租房抵(质)押融资。政府持有的公租房按规定不得作为融资抵押物和担保物。但至2022年6月底,5省10个地区刻意规避要求,将持有的公租房先以无偿注入、收益权转让等方式交给地方融资平台或国有企业,再由企业以固定资产或租金等收益权质押融资157.5亿元。此外,6省3个地区和12户企业通过伪造资料、重复申报等方式骗取套取4.05亿元;11省将25.28亿元违规用于平衡预算、补助不符合条件企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