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 全国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重庆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荆楚专家谈 武静:强化湖北特色优势,打造中部崛起战略支点

发布时间:2025-08-13 09:00 来源:本站原创

核心摘要: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本期,我们特邀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武静教授,围绕城市蓝绿空间更新、植入荆楚文化特色等主题,探讨如何打造凸显“湖北特色”的城市发展路径。

中华建设网讯 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在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指导下,《中华建设》杂志社邀请多位专家结合湖北实际对会议精神进行解读。本期,我们特邀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武静教授,围绕城市蓝绿空间更新、植入荆楚文化特色等主题,探讨如何打造凸显“湖北特色”的城市发展路径。

 

 

问: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曾出现同质化发展导致的“千城一面”的现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转变城市发展动力,更加注重特色发展。该如何更深入地汲取荆楚文化养分,打造“唯我独有”的湖北特色城市风貌?

 

 

答: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人民城市应该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国气质、中国风范。”我国有690多座城市,每座城市因其独特的历史文脉、自然景观、地理特征而各具特色。但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全国各大城市出现“千城一面”的现象。如何挖掘城市特色,找准特色发展路径已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湖北而言,首先要深入挖掘长江文化湖北特色发展路径。湖北作为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建设的核心省份,具有长江文化、荆楚文化、知音文化、盘龙文化、码头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鲜明的文化基因特征。长江湖北段作为具有线性文化遗产特征的宏大历史时空叙事,是推进全省文化和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也是湖北最重要的交通动脉、生态廊道、经济通道和文化纽带,对推进湖北支点建设具有重要作用。长江文化湖北段特色发展应围绕长江治水、三峡工程、荆江抗洪、千年诗路等文化事件打造湖北文化主线,重点打造关键景观节点。对全省长江水陆文化特色挖掘,以文化线、水线、绿线、陆线四线交织,四线协同,实现以长江湖北段核心文化重要节点,构建文、水、绿、陆的四线驱动创新模式。通过对湖北段沿线城市文化主线挖掘,实现长江湖北段的文化特色点、线、面的协同发展。

 

 

与此同时,要统筹推进湖北荆楚文化地标体系构建。从美学角度出发,引入数字化与参数化辅助方法,通过对荆楚文化的图像、文字和符码系统(技术符码、句法符码与语义符码)构建,建立荆楚文化基因特征下的视觉文化艺术符号数据库。对荆楚文化基因特征下的装饰艺术符号进行异质化、简约化、一体化与互动性的解构、提炼、概括和设计。采用3D打印、模块化、装配化等新技术,对地标景观与重要节点融入荆楚文化特色艺术符号。以“荆楚文化+地标”的方式强化荆楚文化地标特征,选取发展成熟的地标景观为试点,融合荆楚特色符号化思维塑造立体饱满的湖北城市形象,创新性完成湖北省“唯我独有”的荆楚文化地标符号,形成以创新特色符号为代表的“聚”“新”“异”荆楚文化地标,彰显荆楚文化的地域性、时代性、民族性和多元性特征,增强荆楚文化自信。通过荆楚文化赋能,激活城市特色发展的内生动力,形成湖北的文化特色支点。

 

问:会议提出,要推动减污降碳扩绿协同增效。以湖北自然山水格局与蓝绿碳资源特色,怎样加快布局蓝绿协同的城市结构优化转型,为湖北支点建设提供绿色发展特色路径?

 

 

答:城市是涉及人口、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维度的复杂的巨系统。随着城市发展正式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开始走内涵式、集约式、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线,如何通过挖掘城市特色资源、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激活城市内生动力,改善人民生活环境,促进消费能力提升的发展路径,实现人—城、城—乡、城—城之间的融合发展机制已成为当前重要的城市发展命题。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站在新的起点上,面临新形势,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延续“一个尊重、五个统筹”的基础上,提出“一个优化、六个建设”共七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为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描绘出清晰的新蓝图。结合王忠林书记提出的“四个最”“七大战略”,为我们进一步指明了未来湖北城市更新以人为本的发展路径,强调城乡区域协调、生态环境优渥、文化繁荣兴盛的发展特色。因此,我们要结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和湖北支点建设要求,进一步推动城市发展方式转型,探索和实践湖北蓝绿空间特色更新路径。

 

湖北作为千湖之省,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城市蓝空间(水系)面积位居全国第一。湖北省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11.3万公顷,绿地率39.42%,城市绿空间(绿地)面积位居全国第二。先天的蓝绿空间已成为湖北最具特色的城市发展要素。城市蓝绿空间作为城市中稀缺的自然资源,是城市中碳汇、碳储源地,也是人民休闲游憩、亲近自然的城市空间,具有独特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如何合理布局,发挥湖北蓝绿空间集约发展特色,将为湖北支点建设提供重要的绿色发展特色路径支撑。通过加快布局蓝绿协同的城市结构优化转型,空间提质增效,绿地增汇赋能,从而实现重振人民消费。通过充分挖掘城市蓝绿空间优势格局,结合城市绿地更新赋能闲置用地、低效用地,增设绿网、绿带、绿楔、绿廊等城市结构性蓝绿空间,依托长江、汉水、湖泊与其滨水区打通沿线蓝绿开放空间,统筹构建湖北省城市蓝绿网络,推动完善湖北省多层级、多尺度、多维度、城乡一体的城市蓝绿基础设施体系,提出一套湖北绿色发展特色路径。以点连线,以线串珠,构建湖北省点、线、面、域四维区域协同的蓝绿空间更新体系,以“蓝绿空间更新”统筹规划为基础,通过对接上位规划,构建湖北省城市蓝绿空间更新的分时、分区、分类、分级、分期的跨区域协同发展体系,提出建设湖北城市蓝绿更新的区域协同规划方案,构建湖北特色蓝绿空间集约高效发展创新路径,实现城市蓝绿更新体系与区域协同建设共治共享共建的绿色发展目标,发挥湖北绿色发展支点特色效应,建立全国城市更新的绿色发展标杆。

 

问:会议强调,要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在城市绿地更新方面,怎样创新模式,从而更加契合人民群众需求,激发提升城市活力?

 

 

答: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理念,以人民的真实需求为基准,探索“自下而上”的蓝绿更新模式。立足人民对绿地亲近自然、休闲游憩、运动健身和公共文化交流的功能需求,对人民活动与绿地进行适配评价,甄别出“人—蓝绿”的适配与错配空间。通过对错配蓝绿空间植入文化主题活动、增加露营装备投放、设置异质性业态、打造四季蓝绿游线、增设短途交通衔接等方式,提升绿地的高效运行,为人民提供安全、舒适、高效、便捷的适配绿地,提质增效,重振消费。打造“绿地+”模式开展绿地更新,打破低效闲置绿地与高效利用绿地的联通壁垒,构建城市绿带、绿道、绿网、绿楔、绿廊更新体系,联通城市绿地界面和交通组织,打造街道边界和绿道沿线服务业态和消费场景,与周边街区融合更新,激发提升城市活力。打造“无界”绿地,促进绿地与周边街区开放融合,实施建设一批高质量绿地。通过“留白增绿、拆违建绿、见缝插绿”等方式,将街头绿地、闲置绿地和低效绿地打造成为人民需要的“微绿地”,实现市民“推窗见绿、漫步进园”的美好愿景。从绿地品质、服务设施、活动主题、业态转型、运营治理等方面,构建“绿地更新+需求”人民与绿地的适配更新模式,提升市民生活品质,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通过城市绿地更新,有效提振市民消费,提升社会经济效益。

 

简介:

 

 

武静,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湖北省政协委员。兼任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女风景园林师分会副秘书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湖北省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等。长期从事城市更新、数智景观、文化景观、乡村规划相关研究,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1部,主持纵向项目23项,其中国家级4项,主持横向项目23项,获国家专利15项,获国家级、省部级设计奖项27项。先后获评宝钢优秀教师奖、湖北省青年拔尖人才(首批)、湖北省楚天学子、湖北省晨光计划、武汉市晨光计划、3551光谷人才、武汉大学杰出教学校长贡献奖、武汉大学珞珈青年学者等荣誉。

 

总策划:柯善北

统筹:吏主权

监制:王晶

记者:李动 李孟 王瑞 魏静 刘兆方

后期:张代雄

排版:马金言

审校:王丹妮

0

热门标签

投稿 订阅 合作

订阅

投稿

手机订阅入口
单位
姓名
地址
电话
稿件或合作事项
请先做成一个压缩包文件再上传,文件大小不超过10M。
大文件请发邮箱:zhjszzs@126.com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027-68873367
010-88585617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电子邮箱: zhjszzs@126.com
中华建设杂志社公众号
中华建设网
公众号
红点视频
公众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头条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