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 全国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重庆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荆楚专家谈 黄亚平:做好湖北城市体系优化及创新城市建设文章

发布时间:2025-08-05 17:26 来源:本站原创

核心摘要:近年来,湖北秉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以宜居湖北建设为统领,奋力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本期访谈嘉宾为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黄亚平教授,他将围绕城市体系优化及创新城市建设关键任务,打造“湖北特色”的城市发展路径建言献策。

中华建设网讯  时隔10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再度召开,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城市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湖北秉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以宜居湖北建设为统领,奋力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本期访谈嘉宾为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黄亚平教授,他将围绕城市体系优化及创新城市建设关键任务,打造“湖北特色”的城市发展路径建言献策。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黄亚平(右一)接受专访。

 

《中华建设》杂志社:今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这一国家战略导向为湖北三大都市圈带来了哪些发展机遇和挑战?湖北应如何率先探索出一条高质量城市群协同发展之路? 

 

 

黄亚平:国家建设现代化城市群及都市圈的战略导向,将为湖北打造武汉、襄阳、宜荆荆三大都市圈创造新机遇,首先为湖北省实施三大都市圈战略提供制度及政策支撑;二是促进各都市圈空间格局一体化统筹;三是进一步促进都市圈产业分工协作、科技共同创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文旅设施一体统筹;四是促进湖北省域发展更加均衡,由武汉、襄阳、宜昌构成的湖北省“金三角”,将更好带动全省协同发展。

 

与此同时,三大都市圈在提升综合承载能力、深度协同发展方面,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关键性挑战,一方面是资源环境空间约束的挑战,江汉平原农业主产区保护要求,使城镇化发展与农产品主产区之间存在较大冲突;另一方面是要素市场一体化挑战,需要打破各城市“诸侯经济模式”。

 

探索湖北高质量城市群都市圈协同发展之路,要着重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科学构建“一圈二群”协调发展,武汉、襄阳、宜荆荆三大都市圈重点发展,武汉、襄阳、宜昌金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要将武汉都市圈打造成人口超3000万,经济总量突破4万亿的世界级都市圈,推动襄十随神、宜荆荆恩城市群跨越2万亿,带动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二是增强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市州地区中心城市功能能级提升,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三是继续实施强县工程,按山地、平原、大城市城郊三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中华建设》杂志社:会议要求“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对于湖北而言,应如何在产业发展、人口集聚、基础设施等领域精准发力? 

 

黄亚平:古人云“郡县治,天下安”,湖北省有64个县级行政单元(不含市辖区),县城是乡村振兴及农村城镇化主战场,是农村城镇化最重要的空间载体。2022年,国家发布了《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本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湖北落实这一战略,首先是要科学把握县城发展功能定位,分类谋划大城市城郊、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不同类型县城产业发展及功能定位,差异化引导人口规模发展,应注重完善县城综合服务功能与坚持特色化发展相结合,注重增量建设与存量改造相结合,注重点上集聚与面上带动相结合,并在以下三大核心领域精准发力。

 

培育县城特色优势产业,扩大县城就业规模。湖北县城主要问题是产业基础弱,应按大城市城郊县、平原农区县、山地县三类,培育发展差异化产业集群,提升产业平台功能、健全商贸流动网络及消费网络,增强县城产业实力及就业潜力。

 

强化县城公共服务供给,促进县城人口集聚。县域人口向县城聚集的就地城镇化是县域城镇化的主要特征,文教卫体、养老及社会福利设施供给是提升县城人口集聚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

 

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夯实县城运行基础支撑。通过完善交通、市政、防洪排涝等基础设施,提升县城设施支撑及韧性防灾能力。

 

 

《中华建设》杂志社:会议提出“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湖北省创新城市建设,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如何通过创新元素驱动产业能级跃升和城市功能优化?

 

黄亚平:湖北省创新城市建设,离不开“两硬”+“两软”,即硬科技驱动+硬设施支撑+软文化助力+软环境吸引。

 

以科技创新增强城市发展动力。即发挥湖北科教大省资源优势,以科技创新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建成51020现代产业集群,为新质生产力赋能、支撑湖北城市能级提升。

 

以“双循环”枢纽作用激发城市发展潜力。通过强化交通运输、要素配置的枢纽功能,稳增长,促循环,拓展城市发展的潜能。

 

以文化创新提升城市魅力。充分发挥湖北是长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荆楚文化的核心承载地、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中国近现代重要工业与科教基地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持续推动长江文化、荆楚文化、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文旅发展,提升城市魅力。

 

以宜居环境激发城市活力。良好的空间环境品质是吸引创新人群、激发创新活力的重要要素,通过打造创新街区、创新校区、创新园区,改善交通及公共服务、营造良好的空间环境,激发城市创新活力。

 

武汉创新城市建设,更是全省的重中之重。将创新城市理念融入武汉规划建设管理,要特别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保障城市创新空间供给。构建联动武汉都市圈的光谷、车谷、临空科创及产业大走廊,打造创新校区、创新园区、创新社区,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空间供给。另一方面是以高品质宜居环境激发城市创新活力。创新城市首先是要吸引创新人群,而良好的空间环境及公共服务是吸引创新人群、激发创新活力的关键要素。例如,2018年,我主持的武汉长江大保护滨江带空间规划中,按照“穿城绿带、临江画廊”的目标愿景,规划提出打造“百里江滩公园、百里江滩绿道”的“双百”城市公共空间及景观风貌特色,目前正逐步实施,显著提升了武汉城市品质、增强了城市魅力及吸引力。

 

 

在城市更新中融入创新元素,驱动产业能级跃升和城市功能优化,要从这三个“创新”着手:一是以科技创新促进城市产业升级及功能发展,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云计算、智能网联、科技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等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低空经济及新质生产力,提升城市产业及功能层级;二是注重城市建设模式的创新,注重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大力推动三旧改造、保障房建设、“平急两用”设施建设,改变单一的房地产市场模式,并注重推动城市建设的绿色低碳转型;三是注重城市治理模式创新,借助数字化及智能化技术,实现城市精细化及智慧化治理,构建政府、社会多维主体参与城市治理的新模式,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局面。

 

城市存量空间更新应采用多维路径推进,一是注重产业植入、产业新业态构建,激活城市功能活力;二是注重城市空间再构造设计,完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塑造多场景空间载体;三是完善城市交通及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增强城市韧性防灾能力;四是注重历史遗产的活化利用、历史文脉传承创新,增强城市魅力;五是注重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品质及均等化水平;六是注重绿色低碳发展,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绿色社区、生态园区及生态型基础设施。通过城市存量空间的提质增效,实现城市功能转换及品质提升,才能让城市更新既有“创新高度”,又具“民生温度”。

 

 

黄亚平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二级教授,华中卓越学者首席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北规划设计大师;主要研究方向是区域与城市空间规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国家重大研发计划项目课题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主持省部级科研、教研10余项;出版著作8本,主编论文集、作品集5本;发表论文150余篇。主持规划设计项目200余项,其中,获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9项;表扬奖3项;获省级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一等奖11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0项。

 

 

总策划:柯善北

 

统筹:吏主权

 

监制:王晶

 

记者:李动 李孟 王瑞 魏静 刘兆方

 

后期:张代雄

 

排版:马金言

 

审校:王丹妮

 

2

热门标签

投稿 订阅 合作

订阅

投稿

手机订阅入口
单位
姓名
地址
电话
稿件或合作事项
请先做成一个压缩包文件再上传,文件大小不超过10M。
大文件请发邮箱:zhjszzs@126.com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027-68873367
010-88585617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电子邮箱: zhjszzs@126.com
中华建设杂志社公众号
中华建设网
公众号
红点视频
公众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头条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