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荆楚建筑灵动浪漫,山西是“中国古代建筑宝库”。
第三届“荆楚·三晋传统建筑文化学术交流会”在湖北襄阳开幕
中华建设网讯(记者 李孟 通讯员 王莹娜)荆楚建筑灵动浪漫,山西是“中国古代建筑宝库”。10月18日,第三届“荆楚·三晋传统建筑文化学术交流会”在历史文化名城襄阳盛大启幕,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于山水之间展开。本次交流会由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山西省土木建筑学会、湖北省历史建筑研究会联合主办。
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秘书长方晓梅主持开幕式
会议现场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盛晖致辞
山西省土木建筑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李玉屏致辞
襄阳市城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刘善主致辞
开幕式上,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盛晖首先致辞,他指出,荆楚与三晋文化同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两地传统建筑分别代表了南方水网地区与北方黄土高原的营造智慧,加强跨地域学术交流对推动传统建筑文化创造性转化具有重要意义。山西省土木建筑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李玉屏在致辞中回顾了前两届交流会的丰硕成果,指出要持续深化晋鄂两地在古建筑保护技术、传统营造技艺传承等领域的合作,让千年建筑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襄阳市城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刘善主以《襄阳推介报告》为引,展现荆楚文化在汉江流域的璀璨绽放,为会议注入地域活力。
武汉轻工大学教授段翔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分会监事长肖伟
学术交流环节,思想的火花点亮古今。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分会监事长肖伟以《中国传统建筑的基础性研究》为题,深入剖析传统建筑的“空间类型”与“建造体系”两大核心。他指出,建筑传统本质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核心价值源于中华民族在天人合宇宙观指引下,顺应自然、巧用资源以谋求人类福祉的营造实践中积累的智慧结晶。中国传统建筑最重要的两种核心构成,一是空间类型,一是建造体系。二者相互依存、共同生成,统一于传统特征之中。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类型承载着礼制、功能与美学的多重需求,而建造体系则通过榫卯、斗拱等技艺实现“无钉无铆”的力学奇迹。建筑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文化基因的载体。
湖北省荆楚建筑工程研究技术中心高级研究员樊少鸣
湖北省荆楚建筑工程研究技术中心高级研究员樊少鸣,聚焦鄂东北古民居的“灵动浪漫”,以屋脊上的瑞兽、檐角的彩绘、梁头的雕花为切入点,揭示荆楚建筑“因地制宜、风格多变”的智慧。湖北具有悠久的历史,多样的地貌,多民族的繁衍生息,衔接东西承启南北地理位置,九省通衢的交通条件,使古民居呈现出“唯我独中,兼容并包;因地制宜,风格多变;灵动浪漫,自然得体”的总体特征。
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研究馆员王春波
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研究馆员王春波,则以“山西古建筑的时空密码”为题,带大家穿越千年。他强调山西古建筑不仅是建筑史的活化石,更是解读中华文明“工匠精神”的钥匙。“每一块砖瓦都镌刻着匠人的信仰与执着。”从五台山佛光寺的唐代遗风,到悬空寺的险峻匠心,他提到,山西近年通过数字化测绘与3D建模技术,为古建筑建立“数字孪生档案”,让濒危技艺得以永续传承。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导万敏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导万敏提出《八景文化的潜在世界非遗特质研究》,他谈到,城市八景的营造在中国有1000多年的历史。对于遗迹不存型八景,可基于场所格局,以史为据,进行现代生活置陈,将历史文脉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对于遗迹尚存但空间不存的八景,可通过遗迹保护与环境治理再现景致;对于受到城市刚性灰色基础设施影响的遗迹受迫型八景,可通过利用桥梁高架,增强风景渗透并保持文脉延续方式来兼顾城市发展需求与古迹保护。
会议现场
山西一建集团古建筑研究院院长晋朝锋
山西一建集团古建筑研究院院长晋朝锋分享《山西传统建筑的时空对话》,以“五台山古建智慧保护工程”为例,揭秘科技赋能的实践路径,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木构建筑的湿度、振动,区块链技术则确保修缮过程的透明可溯。
与会代表观摩
会后,与会专家实地观摩习家池、昭明台、襄阳古城及603文创园等传统建筑。习家池畔,荆楚园林的曲水流觞与山西晋祠的“三绝”(古建、古树、古泉)形成鲜明对比;襄阳古城墙上的砖雕纹样,与山西平遥古城的防御体系,共同诉说着“城郭为骨,文化为魂”的东方城市智慧。
与会代表观摩
此次交流会不仅深化了南北建筑文化的互鉴,更以科技赋能与创新实践为传统建筑注入新活力。荆楚与三晋,一脉相承又各美其美。湖北的灵动浪漫邂逅山西的厚重沧桑,中华建筑文明的千年文脉正以崭新姿态,走向未来。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九大方面举措!打造韧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