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爲強化創新驅動,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産力發展,中交一航局西南公司積極響應中交集團“科技月”活動倡議,落實中交一航局“科技月”相關部署,精心組織開展“科技月”系列活動,活動中湧現出一批優秀的技術實踐案例。
中华建设网讯 (通訊員 甘卓靈、黃玉輝)爲強化創新驅動,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産力發展,中交一航局西南公司積極響應中交集團“科技月”活動倡議,落實中交一航局“科技月”相關部署,精心組織開展“科技月”系列活動,活動中湧現出一批優秀的技術實踐案例。
在中交一航局西南公司廣西交職院二期項目,技術人員發揮頭腦風暴,僅用幾段PVC管和玻璃纖維網,巧妙解決了長期困擾項目的屋面排水管易堵塞難題。這項一線人員自發開展的“小改小革”引發了項目管理人員的深入思考。
工藝做法:丈量雨水口至結構地面的高度,取一段與雨水管配套的PVC管,截取高出結構地面5厘米的管材,切出下水口縫隙(寬約1厘米,高度與結構地面同标高),用玻纖維網包裹PVC管上下口,過濾塊狀垃圾。

這項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改造,卻帶來了顯著的綜合效益,其背後是值得深思的管理智慧:于細微處見真章。一是重新定義問題,從被動疏通到主動設防。問題的本質不在“雜物堵塞後如何疏通”,而在“如何阻止雜物輕松進入”。項目團隊通過增高入水口,使雨水沉澱後再進入管道,巧妙地改變了“游戲規則”,實現了從被動應對到主動防禦的轉變。二是創新在于提升洞察能力,而非單純提高投入,該方案是典型的“杠杆解”,以最小投入撬動了最大效益——它節約了反複疏通的人工成本,避免了積水可能引發的返工風險,保障了施工進度。這證明,在現場管理中,最寶貴的創新資源是敏銳的觀察力和不拘一格的思維方式。三是一線員工是現場問題的“最佳解碼器”。管理的要義,在于激活每一個細胞的創造力,最了解現場“痛點”的,永遠是身處其中的人。項目部通過“科技月”等活動,搭建了讓“金點子”破土而出的機制,這正是将個體智慧轉化爲組織能力的關鍵。
目前,廣西交職院二期項目正在快速推進牆面抹灰、裝飾裝修、機電安裝等施工。創新無大小之分,價值非投入可量,此次精巧實用的PVC管改造實踐,不僅用小成本撬動管理實效,更彰顯了一線員工破解難題的思維深度與創新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