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 全国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重庆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工程

到2030年,我国气候变化健康适应的友好环境将基本形成

发布时间:2024-10-01 07:24 来源:

核心摘要:记者从国家疾控局获悉,为推进落实《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强化适应气候变化健康行动举措,有效防范气候变化健康不利影响,日前,国家疾控局、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等13部门联合发布《国家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30年,气候变化与健康相关政策和标准体系基本形成,全社会气候变化健康适...

 
中华建设网讯    (记者 韩冬)    记者从国家疾控局获悉,为推进落实《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强化适应气候变化健康行动举措,有效防范气候变化健康不利影响,日前,国家疾控局、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等13部门联合发布《国家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30年,气候变化与健康相关政策和标准体系基本形成,全社会气候变化健康适应的友好环境基本建成。要求,研究将气候变化健康风险管理有效融入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项目规划、设计建造和竣工验收体系。
 
住建部
 
据了解,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近年来,随着以全球变暖为显著特征的气候变化进一步加剧,高温热浪、洪涝、低温寒潮、台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人类的生存、生命和健康正在受到极大挑战,气候变化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复杂的公共卫生问题,提升气候变化健康适应和风险防范能力是当务之急。《行动方案》的出台,对提升我国气候变化健康适应水平,促进健康中国和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行动方案》提出:
 
到2025年,健全完善多部门气候变化与健康工作协作机制,构建气候变化与健康相关政策和标准框架。加强气候敏感疾病监测系统建设,构建气候变化与健康评估指标。完成气候变化健康风险、脆弱性和适应能力首轮评估,形成气候变化健康适应科研重大需求清单。
 
到2030年,气候变化与健康相关政策和标准体系基本形成。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健康影响监测预警能力持续增强。健康风险、脆弱性和适应能力评估体系较为成熟。重点地区和重点领域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能力、健康与公共卫生系统气候韧性显著增强。全社会气候变化健康适应的友好环境基本建成。
 
如何提升气候变化下的健康适应水平?
 
《行动方案》提出了“健全完善多部门气候变化与健康工作协作机制、完善气候变化与健康相关政策和标准体系、加强气候敏感疾病的预警提醒、强化气候变化健康风险、脆弱性和适应能力动态评估、提升气候变化健康风险防范和综合干预能力、增强应对气候变化卫生保障能力、增强健康与公共卫生系统气候韧性、营造全社会气候变化健康适应的友好环境、加快气候变化健康适应科技创新、推进气候变化健康适应全球行动等10项重点任务。
 
强调,要建立以“规划-监测-预警-评估-干预”为一体的跨部门工作体系。加强部门协作,开展定期会商、应急沟通、联合评估等合作,实现信息共享。加快气候变化健康适应领域跨学科人力资源和新质生产力开发储备,形成多部门协同适应管理工作平台。
 
要求,研究将气候变化健康风险管理有效融入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项目规划、设计建造和竣工验收体系。强化城市与人居环境适应气候变化能力,调整优化城市功能布局,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行,完善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加强洪涝灾害防御能力建设和供水保障。要制定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环境下作业人群劳动防护标准。
 
要求,加强绿色低碳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升医疗卫生机构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抵抗力和恢复力。将节地、节电、节水、节材的绿色低碳建设标准纳入新建和改扩建的医疗卫生机构规划和建设方案,降低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碳排放。鼓励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搭建医疗卫生机构能源资源管理平台,探索追踪相关能耗。
 
强调,要设立国家气候变化与健康专家委员会,建立技术联盟,提升智库水平。开展气候变化与健康规范化技能培训和实操演练,提升能力水平;开展社会化培训,提升社会团体、志愿者等宣教能力。
0

热门标签

投稿 订阅 合作

订阅

投稿

手机订阅入口
单位
姓名
地址
电话
稿件或合作事项
请先做成一个压缩包文件再上传,文件大小不超过10M。
大文件请发邮箱:zhjszzs@126.com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027-68873367
010-88585617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电子邮箱: zhjszzs@126.com
中华建设杂志社公众号
中华建设网
公众号
红点视频
公众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头条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