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设网讯(通讯员 罗超群)方健是来自中建三局二公司的一名“90后”小伙,是最早加入雷神山医院施工的建设者之一,也见证了建设其中的“故事”。
“90后”小伙调动机电百人团
得知建设雷神山医院的消息后,方健连夜从宜昌老家驱车400多公里直奔雷神山医院,于凌晨3点成功抵达了武汉。抵达后,一百多名来自五湖四海的管理人员汇成一团。
“谁来做现场协调?”分配任务时,领导问。方健主动站了出来,看着眼前这个年轻小伙,领导有些担心,说:“这可是现场难度最大、最复杂的工作啊”。方健点点头,语气坚定地说:“我明白,交给我吧。”
第一天,他一分钟的觉都没有睡,对着图纸反复研究,盘算着怎么把一百多人的积极性全部激发出来。他想出一个办法:将所分管的工区划分为7片,每个小部区配备全套管理人员,每天召开会议对比各区进度,形成各区之间的良性竞争,刺激管理人员和工人的工作激情。

此外,他每天都要接打300多个电话,靠着咽喉片对付嘶哑的嗓子。对内,他主动对接各个工区,将各工区与物资部、商务部、后勤部、人资部等部门链接起来,协调生产所需设备、材料、人员、技术措施、临水临电,保障各区高效生产;对外,他主动联系各外部单位,将隔墙、门窗、氧气、智能、热水、市政等数十个专业串联起来,通过计划管理与移交的方式,让所有工序有序进行。
为了节省时间,他少喝水,少吃饭,少睡觉,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成了雷神山B1-B5、C11-12及室外和屋面机电施工的百事通。一开始并不看好的他的同事,纷纷对他竖起了大拇指:“这个小伙子,敢啃硬骨头,是咱们雷神山医院工地的金牌机电总协调。”
临危不乱 完成病房维修
雷神山医院建设完成之后,方健继续留守,承担起维保工作。相比于前期建设,维保工作压力更大。
一次,雷神山B区的病人还有五分钟就要进入病区的时候,正负压系统突然出现故障,病房内负压不足,若有病人进入,可能会导致病房内的含有病毒的空气进入到医护区,造成医护人员感染。
方健临危不乱,立马带着维保小组,兵分四路解决问题。第一路,站在救护车车道入口,拦截医护人员和病人不直接进入病区,必须等待系统恢复;第二路,到屋面排查风机是否故障,若故障即刻切换备用风机;第三路,到配电房检查电力供应,若故障即刻切换备用电源;第四路,到病房检查管路系统是否有故障。
当第一路人员在对讲机里通知,救护车已到医院大门,病人预计3分钟到达时。第二路、第三路回复屋面排风机和配电房电力供应均正常。方健心头一紧,最坏的情况出现了——原来,第二路检查的排风机和第三路检查的电源均有备用设备,可随时更换。第四路检查的管路系统排查和维修难度最大。
“当时感觉冷汗都滴下来了。要是造成医护人员感染,我万死难辞啊”方健加入到第四路,顺着管道,挨个检测风量。在救护车刚到病区门口时,他发现问题原来出在主管道上的风阀。在消毒时,有人误撞了阀门,导致阀门关闭。在病人到达病区最后一刻,他恢复了系统,并在风阀处贴上警示标语,并增加了保护罩,防止再次出现相同的状况。
说到这个事的时候,但紧张感依然没能从他的眼神里退散。这个澎湃着青春气息的阳光小伙,一次又一次凭借着担当魄力,经验智慧和精神信仰,在雷神山上度过重重难关,成为了一个保卫家园的战士。
军人之家赋予“担当”血统
方健身上这份担当和魄力,来源于他的家庭。1991年,他出生于一个军人家庭。爷爷是一位抗美援朝的军人,父亲也是一名退伍军人。从小,父辈就告诉他:“关键时刻,你一定要站出来,只要你不怕苦、不怕累,就没有你干不成的事。”1998年,父亲曾参加过抗洪守堤,2016年,方健也加入了武汉的抗洪队伍。
方健的奶奶不久前刚病逝。他收到雷神山医院的建设号召时,正是奶奶头七。方健当时正沉浸在失去亲人的悲痛中。父亲却说:“儿子,你振作起来,快去建设雷神山医院吧,你奶奶知道了一定会为你赶到自豪。”听了这番话,方健含泪点点头,立即收拾行囊奔赴雷神山医院。这一去,就是一个多月。
虽然家中还有三岁的女儿和一岁的儿子,但妻子也支持他投入建设大军。“我想保护武汉,保护在这里的每个人。因为武汉也是我的家。”方健眼里尽是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