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 全国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重庆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工程

“深圳速度”参与者讲述幕后故事:亲历建筑业70年“奇迹之旅”

发布时间:2019-08-12 15:56 来源:楚天都市报

核心摘要:回望来时路,36年前,深圳国贸大厦建设时,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书写了改革开放的代名词;今年,112天高标准建设完成的雄安市民服务中心,树立了世界瞩目的“雄安质量”,筑就了高质量发展新样板。

回望来时路,36年前,深圳国贸大厦建设时,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书写了改革开放的代名词;今年,112天高标准建设完成的雄安市民服务中心,树立了世界瞩目的“雄安质量”,筑就了高质量发展新样板。
1_conew1
图为深圳国贸大厦
2_conew1
图为:时任国贸大厦工地主任王毓刚忆峥嵘岁月
 
“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是如何创造的呢?据深圳国贸大厦建设的亲历者——时任中建三局国贸大厦工地主任王毓刚回忆,1983年3月,国贸大厦主体结构施工时,若利用传统翻模工艺,共需750天,不能满足发展需求,随后,他们决定使用滑模技术,但在如此巨大单层面积上使用滑模技术,国际上都尚无先例。
 
“建设时进行了三次试滑,全部失败。”72岁的王毓刚激动地说,第四次试滑时,冒着政治、经济风险,项目一次性购买了大量机械,以保证现场混凝土的供给量,还向政府部门立了“军令状”——“滑不成功,坐牢都可以。”1983年9月18日,第四次试滑成功。滑模的成功,使得施工从七天一层楼开始逐步提升,建至19层后,达到三天一层楼,而且质量完全合格。就这样,“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诞生了!一年后,这栋高楼建成。
 
据介绍,如今,160米高的深圳国贸大厦依旧稳固如新,地砖、墙面等装饰装修部件均未出现过开裂、脱落等现象,仍旧是众多建设者仰望的“里程碑”。
3_conew1
图为:建设中的市民服务中心
 
武汉建筑者见证两块国家“试验田”
 
从“深圳速度”出发,中建三局不断更新技术,在建楼核心技术三代顶膜的基础上,研发出超高层建造神器——“空中造楼机”,成为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杀手锏”。截至目前,该局承建、参建全国20个省区市第一高楼、500米以上摩天大楼7座、300米以上高楼50余座。
 
“深圳速度”靠的是什么?王毓刚用了一个小故事作答。他说,深圳国贸大厦完工后,中建三局曾发表过该高楼一篇技术总结类的文章,署名为“齐智”,意为这座楼是大家齐心协力,集体智慧的结晶。
 
如今,这支齐心协力、从武汉出征的“建筑央企”,立足武汉,耕耘深圳,抢滩上海、挥师北上、进军西部、扬帆海外,业务已拓展至全国31个省区市和海外10多个国家,成功迈上年产值2000亿平台。
 
回忆历史,更是为了发展当下,憧憬未来。
 
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雄安市民服务中心建设时:7天,12万方土方开挖完成;40天,主体结构全面封顶;112天,雄安新区首座智慧园区破茧成蝶。武汉建设者又一次创造了世界瞩目的“雄安质量”和“雄安模式”,树立“智慧城市”新标杆,筑就高质量发展新样板。
 
中建三局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胡金国表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建三局始终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书写了一部不断“从特区走向特区”的创业史。从“深圳速度”到“雄安质量”,深圳、雄安,改革开放40年来一头一尾两块“试验田”,武汉建设者不仅见证了中国建筑的崛起,也成为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迅猛发展的缩影。
0

热门标签

投稿 订阅 合作

订阅

投稿

手机订阅入口
单位
姓名
地址
电话
稿件或合作事项
请先做成一个压缩包文件再上传,文件大小不超过10M。
大文件请发邮箱:zhjszzs@126.com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027-68873367
010-88585617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电子邮箱: zhjszzs@126.com
中华建设杂志社公众号
中华建设网
公众号
红点视频
公众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头条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