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年08月07日 10:07 来源:本站原创
中华建设网讯(记者 王丹妮 王瑞 实习记者 方莹 通讯员 费帆 周会荣 王越)从临江而建的“粤汉时光站台”,到镌刻“家•粤汉里铁路记忆文化”的休闲广场,再到串联其间的粤汉铁路工人俱乐部遗址文化墙,武汉市武昌区杨园街道粤汉里社区持续开展的小微空间改造更新,正是“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生动实践。当城市的历史文化基因被时光“唤醒”,那些原本杂乱、闲置的小微空间也能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居民心中认同的精神家园。
“以前想要到生态文化长廊溜达一圈得绕行至少30分钟才能到,广场修好后10分钟左右能走个来回。”家住湖北武汉市武昌区郭阿姨口中的“广场”便是打通了粤汉里社区与临江大道生态文化长廊的“粤汉时光站台”。
“建设前,这里堆积着建筑垃圾,杂草丛生,几乎处于半荒废状态,包括社区居民在内的多方共建需求促使这片小微空间蜕变为文化休闲广场。”谈及“粤汉时光站台”建设的初衷,作为项目建设方的武汉城铁城市开发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开发部副部长杨乐表示,项目的建设是多重需求共同催生的结果。
杨园城市更新项目将广场定位为杨园粤汉里片区的“展示窗口”,铁四院D地块亟须配套营销空间,而粤汉里社区5000余户居民持续呼吁改善临江环境。因粤汉里社区临江一侧处于地下综合管廊与武昌生态文化长廊规划用地范围,原先坐落于粤汉里社区的铁路职工诊病所(后发展为武汉市武昌医院),这座承载百年记忆的建筑为城市建设让路,面临拆除。而建成后的“粤汉时光站台”上颇具民国风格的建筑,便是1:1复刻还原了1912年建成的铁路职工诊病所,让粤汉里社区居民的情感记忆得以延续。
“粤汉时光站台”大体分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门前的喷泉广场与展厅两个部分,靠临江大道一侧,则紧挨着武昌生态文化长廊,与四美塘铁路遗址文化公园毗邻。景观方案深度提炼铁路文化基因:喷泉广场采用立体穿插设计,与地下管廊及地表构筑物形成趣味盎然的互动空间,并以林荫覆盖营造出沉浸式休憩区,定制化座椅系统与绿化模块有机融合。
“我们在广场办特色市集、为社区老人办生日宴,还经常在社区组织下开展红歌会等传统活动。”作为粤汉里社区敬老服务团队成员的郭阿姨开心地说道,现在活动空间有了,社区活动办得有声有色,甚至隔壁社区的老人都会慕名来参加。“从去年开始收集的铁路文化相关的‘老物件’,计划在后期挑选部分进行展出。”粤汉里社区副书记赵尚珠介绍,为传承粤汉铁路记忆,后期社区会将收集到的200余件“老物件”放在新建成的展馆中进行展出。
共建广场从空间上满足居民所需,社区一面长达60米的粤汉铁路工人俱乐部遗址文化墙则是唤醒粤汉里社区所有人的时光机。以“摇篮”“斗争”“发展”为主题的文化墙,一组组图片从百年前的蒸汽机车时代跨越至高铁新纪元,成为社区最亮眼的文化地标。
“社区改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小微空间的不断更新改造,其实就是在回应市民关切。”武昌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粤汉里社区的持续更新,不在于宏大的规划蓝图,而在于对居民需求的细腻回应;社区发展的活力,不依赖巨额的资金投入,而源于居民心中那份“社区是我家”的认同感。
作为小微空间改造牵头单位,武昌区城管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政府、企业、社区三方共建模式下,这片曾经的“工业锈带”现已蜕变为集历史记忆、现代功能、人文关怀于一体的“城市秀场”,生动诠释了城市有机更新的典范价值。
当废弃空间被创意唤醒,当铁路记忆融入市井生活,粤汉里号“幸福列车”正载着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在历史与当下的交融中再次启程。武汉市武昌区的小微空间蝶变故事,仍在书写属于人民的城市诗篇。 (视频 刘兆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