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明天,是我离开江夏区湖泗街浮山村整整一年的日子。这个数字,像一颗朴素却深刻的印章,悄然盖在了我在浮山26个月的驻村时光上。此刻,窗外喧嚣的谌家矶大道川流不息,但我的思绪,却早已飘回了那个充满泥土芬芳与奋斗热情的村庄,飘回了与浮山村民、村“两委”并肩作战的日日夜夜。
浮山情深 岁月难忘——回望我26个月的驻村时光
许锋


明天,是我离开江夏区湖泗街浮山村整整一年的日子。这个数字,像一颗朴素却深刻的印章,悄然盖在了我在浮山26个月的驻村时光上。此刻,窗外喧嚣的谌家矶大道川流不息,但我的思绪,却早已飘回了那个充满泥土芬芳与奋斗热情的村庄,飘回了与浮山村民、村“两委”并肩作战的日日夜夜。
26个月,在人生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但对于我而言,这是一段刻骨铭心、难以磨灭的宝贵历程。初到浮山,一切都是新鲜而充满挑战的。面对陌生的环境、淳朴却略带疏离的乡亲、以及村里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难题,我曾有过忐忑,有过迷茫,但更多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知道,肩上扛着的,不仅是组织的信任,更是浮山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驻村伊始,我便和村“两委”的同志们一起,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听民声、察实情。我们走遍了村里的每一个角落,了解每一户村民的基本情况,记录下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记得第一次参加村民代表大会,看着大家一张张真诚而略带期盼的脸庞,我暗下决心,一定要为浮山做些实事,不辜负这份信任。 在浮山的日子里,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人心齐,泰山移”。村“两委”班子是一支有战斗力、有凝聚力的队伍。他们熟悉村情民意,对村庄有着深厚的感情,是我工作中最坚实的依靠和最温暖的伙伴。我们一起开会研讨发展思路,一起挨家挨户做群众工作,一起在田埂上规划产业蓝图,一起在深夜的村委会办公室为解决某个难题而争论不休。那些为了共同目标而奋斗的日日夜夜,那些为了某个项目顺利推进而反复沟通的场景,那些在村民遇到困难时我们共同伸出援手的瞬间,都已深深镌刻在我的记忆里。我们之间,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工作关系,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

当然,最让我牵挂和感动的,是浮山的村民们。他们淳朴、善良、勤劳,用最真诚的方式接纳了我这个“外来人”。记得我刚来时,有些村民对我这个“驻村干部”还保持着距离,甚至带着一丝审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我真正把他们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当村民们看到村里确实有了变化,有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他们的眼神从最初的陌生、怀疑,变成了后来的信任、亲近和热情。我还记得,有位大爷在得知我要离开时,拉着我的手,哽咽着说:“老许啊,你为我们浮山做的事,我们都记在心里呢!你要常回来看看啊!”那一刻,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化作了满满的幸福和感动。这份来自村民的关爱,是我在浮山工作最大的动力源泉,也是我离开后最珍贵的念想。



26个月的时光,我们共同见证了浮山的变化。或许是路修宽了,灯点亮了,环境变美了;或许是特色产业发展起来了,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笑容多起来了;或许是村风民风更加淳朴和谐,邻里之间更加互助友爱了。这些点点滴滴的进步,都凝聚着我们共同的汗水和智慧。虽然离开这个我深爱的村庄,但我知道,浮山的故事还在继续,乡村振兴的蓝图正在我们共同描绘的基础上,由新的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带领着村民们继续书写。







离开浮山一年了,我时常会想起村里的每一条路、每一片田、每一户人家,想起和村“两委”同志们并肩作战的日日夜夜,想起村民们淳朴的笑容和温暖的话语。浮山,已经成为我生命中一个重要的坐标,一个让我魂牵梦萦的地方。 浮山的山山水水,见证了我的成长与奉献;浮山的父老乡亲,给予了我最质朴无私的关爱。这段驻村经历,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它教会了我如何扎根基层、如何服务群众、如何与群众打成一片,也让我深刻理解了“乡村振兴”这四个字的千钧分量和深刻内涵。


“浮山情深,岁月难忘。”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要向浮山的父老乡亲们道一声感谢,感谢你们的信任与包容;向村“两委”的同志们道一声感谢,感谢你们的支持与陪伴;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浮山发展的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朋友道一声感谢。 虽然我离开了浮山,但我会永远关注着它,祝福着它。愿浮山的明天更加美好,愿浮山的村民们生活更加幸福安康!而我,也会把这份浮山情、浮山梦,永远珍藏在心底,激励自己在未来的工作中继续前行。愿“文旅浮山、生态浮山、康养浮山、幸福浮山”早日落地!再见了,我亲爱的乡亲们!我会常回来看看的!
(作者系武汉长江新城集团有限公司原工会副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