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湖北枝江董市这座拥有1800年历史的古镇,这里是三国时期掌军中郎董和董允的故乡。董市有一条历史悠久的老街,名为老正街,也是名副其实的名人街。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全长980米。这条街沿长江而建,以水运码头为界,分为上街和下街。老正街的西面宽8米,青石板路面,有15条小巷,现存210幢古建筑,多为明清时期江汉平原传统的...
中华建设网讯(通讯员刘语桐 刘孜孜 柳月)湖北枝江董市这座拥有1800年历史的古镇,这里是三国时期掌军中郎董和董允的故乡。董市有一条历史悠久的老街,名为老正街,也是名副其实的名人街。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全长980米。这条街沿长江而建,以水运码头为界,分为上街和下街。老正街的西面宽8米,青石板路面,有15条小巷,现存210幢古建筑,多为明清时期江汉平原传统的民居风格。



在董市名人街——老正街的岁月肌理中,一众先贤的故居部分至今犹存,但亟待修缮。这里曾走出后汉掌军中郎将董和,其才名可与诸葛亮比肩。也曾见证清同治帝御学教师张盛藻的治学身影。更孕育了辛亥革命时期的志士仁人:中国同盟会会员、中国近代教育家时象晋;辛亥革命元老、沪军北伐军总司令张承槱;中国同盟会会员、中国民主革命家时功壁;中国同盟会会员时功璠;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国同盟会湖北分会第一任会长时功玖。还有外交家时昭瀛,外交英烈张鸿渐博士等皆从这片土地踏上救亡征程。中国化学界的先驱者、清华化学教育奠基人、清华大学原副校长张子高;中国化学工程学会发起人之一、上海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交大化学系教授时昭涵;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科评议组评议员胡克英;我国石油工业方面卓有建树的著名科学家、中国石油大学教授张怀祖;清华大学副教授时学瑛;国家一级篮球教练、国家级篮球裁判员袁本瑶;一级京剧演员杨至芳等各领域名家,亦曾在此出生或居住。如今,蜿蜒的水泥路替代青石板路依旧串联着这些院落,黛瓦粉墙间,精致的雕花窗棂隐约可见,部分故居门前的石碑静静矗立,镌刻着先辈功绩,将这片土地的人文底蕴娓娓道来。



每一年,都有一些学者、社会知名人士及名人后裔循着血脉与记忆归来,踏上先辈曾走过的街巷,在故居的一砖一瓦中触摸历史的温度。他们中,有人带回海外前沿的学术资料与文化成果,有人为家乡的文化遗产保护出谋划策,以赤子之心为老正街的发展注入新动能。既让这些珍贵的历史遗存得到更专业的保护与生动的展示,也让董市老正街的人文故事突破时空限制,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探寻这份跨越千年的文脉传承。



董市老街,从来都不只是一条街道。它是一座活态的历史博物馆,每一块青石板都记录着水乡码头的繁荣过往,每一间老字号铺子都留存着农耕文明的朴素坚守,每一声吆喝都承载着岁月的记忆;它是一幅流动的风俗画卷,婚丧嫁娶的队伍曾在这里留下足迹,节庆的龙灯曾在这里舞动出热闹,四季更迭中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都浓缩在这方寸之地,生动而鲜活;它更是一缕缠绕心头的乡愁,藏着童年无忧的嬉戏,藏着长辈的慈爱叮咛,藏着邻里间的守望相助,藏着那份再也回不去的、纯粹质朴的生活温度。



这份关于董市老街的记忆,属于每一个经历过它的人。它是老去时光里永不褪色的一帧画面,沉甸甸地安放在心底,不会被岁月冲淡。或许如今的老街,面貌早已改变,青石板路早已被水泥覆盖,老字号铺子早已关门大吉,街角的老人也渐渐离去,但那些弥漫在空气中的味道——酱菜的咸香、棉花的清香、食物的醇香,那些回荡在耳边的声响——独轮车的吱呀、弹棉花的弦歌、老人的闲谈,那些刻在骨子里的记忆——赤脚踩在青石板上的凉意、临江码头的烟火、家常菜的温暖,在历史的记忆里永远都鲜活如初,像一缕温柔的光,滋养着远方的游子,无论走多远,都能找到回家的方向。
上一篇:细雨生寒说立冬
下一篇:又到大雁南飞时 ——写在立冬前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