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盛夏过后不久,我突然感觉近几日听不见窗外熟悉的“咕咕、咕咕”声了,我走过去打开窗户看,发现那两只勤奋的斑鸠不见了,它们的两只小宝宝也不见了。我脑子里突然蹦出一句借用他人说过而改编的话:“鸟大不由人,它们翅膀硬了……”
与人为善的斑鸠
王秋和
盛夏过后不久,我突然感觉近几日听不见窗外熟悉的“咕咕、咕咕”声了,我走过去打开窗户看,发现那两只勤奋的斑鸠不见了,它们的两只小宝宝也不见了。我脑子里突然蹦出一句借用他人说过而改编的话:“鸟大不由人,它们翅膀硬了……”
记得是春阳初盛的一个清早,晨雾还未散尽,窗玻璃上凝着薄薄的水汽。我被一阵规律的“咕咕——咕咕——”声唤醒。那声音不似麻雀的聒噪,也不似乌鸫的婉转,是带着一种古旧的醇厚,像老座钟的摆锤,一下一下,敲打着晨光中的宁静。
推开窗的刹那,朝气裹挟着草木清香扑面而来,叫声来自窗下。我探出头细看,一抹灰影倏然跃入眼帘——空调室外机与墙壁之间仅十余公分宽的空隙里,不知何时竟筑起一座简陋的鸟巢。几根细木棍和杂草交错搭架,间或穿插着两根电焊条,黏着湿漉漉的泥土。它在十七层楼的高空显得摇摇欲坠,却又执拗地透着生机,像谁随手插在石缝里的一束枯枝,偏要在风中开出生命的花。
两只斑鸠正衔着树枝在巢边忙碌。褐灰色的羽毛沾着晨露,在初阳下泛出细碎的银光,仿佛撒了把碎星子。见我探头,它们扑棱棱跃上空调外机边缘,我们近在咫尺,它们却并未如寻常野鸟般惊惶逃窜,反倒齐齐歪头打量我。那黑亮的眸子像浸在山泉里的黑曜石,清晰地映出我的身影,满是孩童般的好奇与坦荡。这猝不及防的邂逅,像一粒温润的石子投入心湖,在我被钢筋水泥磨得平淡的都市生活里,漾开了层层温柔的涟漪。
我居住的小区藏在城市繁华的褶皱里,二十余年时光并未让它显出垂垂老态。当年的设计者想必深谙自然与人相处之道,在布局中悄悄保留了大地的肌理:不高的土坡环抱着清可见底的一条蜿蜒水渠,渠水顺着石槽潺潺流淌。尽头是一处五六米落差的小瀑布,溅起的水雾如细雨般滋润着周边的草木。草坪间缀满金黄的花穗,像给水岸系了条花带。桃树、海棠与山楂错落有致,玉兰、银杏与杜仲郁郁葱葱。
这些树木春日青翠如盖,花瓣簌簌;夏日织就浓荫,秋日果实累累,引得鸟儿盘旋不去。乌鸫披着油亮黑羽在树丛低吟,成群的麻雀整日叽喳,像撒在竹林里的碎银子。而斑鸠总是最从容的那群——它们三五成群在草坪上踱步,时而低头啄食草间小虫,时而振翅掠过树梢,那低沉的“咕咕”声,成了小区最治愈的背景音。
这些身形似鸽却更显小巧的生灵是与人为善的,带着与生俱来的亲和力。你若在草坪散步,即便相距一两米,它们也只是优雅地挪步,脖颈微探,继续专注觅食,仿佛世间纷扰皆与己无关。可如此温顺的鸟儿,却因“鸠占鹊巢”的成语背负了千年误解。每当听见老人念叨“这鸟最是狡猾,专抢别家的窝”,我总忍不住上前澄清:这桩冤案的元凶实为杜鹃,而非斑鸠。
翻开发黄的《诗经》,“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诗句静卧纸页。先民以鸠居鹊巢起兴,描绘姑娘出嫁时“百两御之”的盛景。在古人眼中,喜鹊筑巢、斑鸠入住,是两种生灵的天性相契,正如男子筑家、女子归嫁,字里行间满是对生命繁衍的赞颂,并无贬义。可时光流转,词义在口耳相传中扭曲,这个短语竟成了强占他物的代名词,斑鸠也莫名成了“背锅侠”。
鸟类学家研究早已证实:杜鹃才是典型的托卵寄生者。它们从不筑巢,总趁喜鹊外出时偷偷产卵其中,甚至叼走一枚喜鹊蛋以掩人耳目。待雏鸟破壳,杜鹃幼鸟还会本能地将其他鸟蛋拱出巢外,独占养父母的关爱。反观斑鸠,不仅亲力亲为地筑巢,对居所更有着近乎极简的追求。相较于喜鹊用枯枝软草编织的繁复窝巢,斑鸠的巢穴虽显“敷衍”,这潦草背后却藏着适应环境的生存智慧。
全球斑鸠共有16种,我国分布着5种:火斑鸠、灰斑鸠、珠颈斑鸠、山斑鸠和欧斑鸠。珠颈斑鸠与灰斑鸠是城市常客,尤其珠颈斑鸠,颈间一圈黑白相间的珍珠状花纹像精致项链,极具辨识度。我家窗外这对正是灰斑鸠,灰褐色羽毛在阳光下泛着柔光,颈间黑色条纹如细笔勾勒的纹饰,朴素却不失雅致。
随着对它们的关注加深,我渐渐摸清其“进城定居”的缘由。曾几何时,斑鸠更多流连于乡野,在麦浪间啄食,在田埂捕虫。可近几十年城市化进程如巨斧劈开连绵田野,耸立的楼宇不断取代农田,斑鸠的栖息地日渐萎缩,食物愈发稀缺。与此同时,农村土地撂荒更让其生存环境雪上加霜,没有庄稼便没有散落的谷粒,没有耕作,田地中的小虫也近乎绝迹。
反观城市,竟意外为斑鸠提供了生存绿洲。公园草坪长满饱满草籽,路边散落着面包碎屑,垃圾桶里的厨余残渣成了唾手可得的“美味”。更难得的是,越来越多人开始主动关爱这些小生灵。我曾见小区里一位五年级的小姑娘提着塑料篮,将小米、馒头屑撒在桥边石头上供鸟啄食。这些细微的“城市福利”,让斑鸠渐渐意识到:这座钢筋水泥丛林,或许比日渐荒芜的乡下更易安身。
至于选择在十七层高的窗台筑巢,更是斑鸠生存智慧的极致彰显。对它们而言,筑巢首重安全与隐蔽。城市高大树木本就稀少,还难免遭遇流浪猫、黄鼠狼的觊觎。而空调外机与墙壁间的缝隙,恰是天然避风港——离地五十余米,能轻易避开天敌;两侧的空调与墙壁如同屏障,既可抵御东南季风带来的暴雨,又能遮挡正午烈日。相较于在摇曳树枝间搭巢,这里无疑更省力,正合斑鸠简约的风格。有时它们还会就地取材,衔来人类丢弃的细铁丝、塑料绳缠绕木棍,再用湿泥加固,竟在冰冷金属与墙砖之间筑起一个温暖的家。
我们家人很快达成共识,要做这对斑鸠最安静的“邻居”,咱们也要与鸟为善。定时投喂成了日常功课:一个不锈钢饭盒摆在空调机上,盒盖倒扣盛满清水。邻居马先生家窗台也有斑鸠巢穴,他担心幼鸟孵化后坠落,特意找来细密防护网,趁斑鸠外出时踮脚加装在窗台外侧。这些细碎的善意如投入湖心的暖阳,渐渐融化了小生灵的戒备。后来即便我轻启窗扉,它们也只是淡定梳羽,偶尔“咕咕”几声,像在打招呼,声音里没有怯意,唯有信赖。
在日复一日的观察中,我渐渐读懂斑鸠的生活节律。作为鸠鸽科斑鸠属鸟类,它们体型较家鸽更小,头小颈细,嘴狭短而弱,灰褐羽毛像大自然特意调配的“保护色”。飞行姿态格外优雅——不似麻雀急促扑棱,而是展翅滑翔,如微风托起的枯叶轻盈掠过天际。
每年春夏之交是斑鸠的繁殖期,通常产两枚淡蓝色的卵,如两颗精致宝石。最让我动容的是它们的育雏方式:雌雄双亲轮流孵化,雄鸟白天值守,雌鸟夜晚孵卵。十八天光阴里,它们像虔诚的信徒,守护着巢中新生命的希望。
斑鸠在人类文明长河中留下深厚印记。在古代,它是象征幸福祥和的吉祥鸟。以斑鸠形象制成的鸠杖,更是尊老爱老的重要象征——皇帝将其赏赐给年过七旬的老者,寓意“饮食安康,福寿绵长”。
医学典籍中,斑鸠亦有独特价值。《本草纲目》载其“味甘,性平,益气明目”,《嘉佑本草》亦云“主明目,多食益气,助阴阳”。但需谨记:随着环境变迁,斑鸠数量日渐减少,如今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属于国家“三有”保护动物,捕猎、贩卖、食用皆属违法。
令人痛心的是,仍有人为贪恋口腹之欲或迷信思想对斑鸠痛下杀手。2019年,合肥一男子因迷信“食用斑鸠能补身”,购买数只活体斑鸠,最终因触犯《野生动物保护法》被判有期徒刑八个月并处罚金。捕食野生动物既是对法律的漠视,更潜藏致命健康风险——野生动物可能携带多种细菌病毒,即便高温烹煮也难以完全杀灭。回顾近二十多年来的几次公共卫生事件,非典、艾滋病、埃博拉等病毒的爆发皆与密切接触野生动物相关。这些惨痛教训告诫我们:与野生动物保持距离、尊重其生存权利,本质上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从生态角度看,斑鸠对城市环境益处良多。它们如同勤劳的“清道夫”,在草坪啄食杂草种子抑制泛滥,在树丛捕捉害虫减少病害,粪便中的氮、磷等养分更能为土壤提供天然肥料,维系着城市生态的微妙平衡。而对人类而言,这些生灵的到来如一缕清风,为快节奏的都市生活注入生机与温情。那段日子里,我最期待的便是清晨的“咕咕”声,像一句温柔问候,唤醒沉睡的晨光。
闲暇时,我常隔窗静观:雄斑鸠立在巢边警戒,羽翼泛着柔光;雌斑鸠伏巢孵卵,脖颈偶尔轻抬打量四周。阳光透过窗棂为它们镀上温暖金边。待幼鸟破壳,又见证它们笨拙张喙争食,绒毛渐丰,直至某天振翅飞向蓝天。这份与自然相伴的时光,治愈了工作中的疲惫焦虑,让人重拾久违的宁静与感动。
不久前的一个清晨,我如常推窗,却见巢在鸠空,只留几根细绒,饭盒米粒未动。正怅然间,熟悉的“咕咕”声自天际传来,大小几只斑鸠正绕楼盘旋,灰褐身影在晨光中忽明忽暗。是它们,带着羽翼渐丰的幼鸟开启了新旅程。它们绕窗飞旋,翅尖带起微风像在告别,随后振翅远逝,身影融进晨光,唯余几声“咕咕”在风中飘散。
我小心清理巢中杂物,用细铁丝加固松动的木棍,心想:若它们记得这个家,明年或许还会回来。后来得知,小区里有斑鸠筑巢的住户都不约而同地做了同样的事——清理、加固斑鸠巢穴。这份无言的默契,是我们对这些特殊邻居最真挚善良的情谊。
如今,越来越多野生动物走进城市,这促使我们思考:在城市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该如何与它们相处?答案或许是:多一份从容,多一点善意,让钢筋水泥的丛林里,也能葆有自然的勃勃生机。
一个真正有温度的城市,从不靠摩天大楼的高度衡量,而要看它能否容得下斑鸠的巢穴,容得下小生命的繁衍生长。当鸟儿能安心在窗台筑巢,自由在天空翱翔,当人与自然在钢铁森林里和谐共生——这样的城市,才真正充满生机与希望,真正是环境友好型的地方。
斑鸠一家飞走后,我常伫立窗前,望着那座静待“何日君再来”的空巢,耳边仿佛又响起熟悉的“咕咕”声。偶尔见草坪上啄食的斑鸠,也会驻足端详——它们或许不是我窗外的旧邻,却又仿佛都是与人为善的故友。
与斑鸠相处的日子,像一个带着牵挂的故事藏在记忆深处。它让我读懂生命的坚韧与智慧,更让我明白: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共生,才是世间最动人的一道风景。但愿每一座城市都能多一份温柔,包容更多生灵在此安家,共同书写属于大地与生命的新诗篇。
上一篇:树叶的品格 ——写在秋风扫落叶时
下一篇:感受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