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 全国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重庆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当前位置:首页 > 城乡记忆

银杏叶礼赞

发布时间:2025-10-14 11:38 来源:本站原创

核心摘要:知道自己生命的源于,清楚自己心之所系,即使被风吹落下来,也要坚定地守在这里。

 

银杏叶礼赞

——写在仲秋

胡贵玉

 

 

知道自己生命的源于,

清楚自己心之所系,

即使被风吹落下来,

也要坚定地守在这里。

         

从新春时嫩芽初上,

到深秋时黄得彻底,

只度过了一年的三季,

就完成了一生的经历。

         

长在树上,沐风栉雨,

曾与大树母亲相伴相依;

悠然飘坠,落幕好戏,

展示了生命最后的华丽。

 

在树上编织绿荫,

尽心竭力;

落树下平心静气,

金黄一地。

   

蝶招蜂惹,

诱惑挺大,

但从来没有萌生过

离意。

 

风狂雨急,

坦然接受,

这是为品德进行的

洗礼。

         

作为银杏树的子女,

要回报母亲的哺育,

即便是最后腐化为泥,

也一心滋养树的根须。

         

叶落归根,哪来哪去,

万物都在运动,

运动都有规律,

不以自己的意志转移。

 

不离不弃是一种格局,

忠贞不渝是一种美德。

格局需要培养,

美德应该学习。

 

每一片落叶都带有遗传基因,

每一片落叶都留下生命痕迹。

年复一年,

循环接续。

 

落叶久久不愿意离去,

是因为对来年心怀希冀,

等着春风再一次吹起,

重新欢聚奉献一树新绿。

 

(作者系湖北省省直机关退休干部)

 

网评摘编:

 

这首诗以叶喻人,写尽生命大义。从抽芽到落黄,三季即一生,却把“守”与“忠”刻进脉络——守着根、忠于树,风雨不避,利诱不移。落时铺金、腐后哺根,既是生命轮回的坦然,更是“不离不弃”的格局。短短数行,让银杏叶成了品德的具象,读来满是对坚守与感恩的动容,也藏着对万物规律的通透。(冯继明)

 

好美的银杏,好美的生命,好美的礼赞。作者把银杏人性化,赋予格局,赋予品德,赋予意志,使银杏更美,使生命更美,使自然更美。读來心旷神怡,美不胜收。(傅祖然)

 

朗朗秋日,贵玉战友的灵感如落叶般纷扬而丰盈!这首诗以银杏叶为意象,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展现了生命的轮回、坚守与奉献。诗歌以银杏叶的生命历程为线索,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归属与奉献精神,体现出诗人对自然循环和生命延续的深刻思考。

 

诗中“不离不弃”“忠贞不渝”等词句,赋予银杏叶人格化的情感,表达了落叶对母亲(银杏树)的依恋与回报,情感细腻而动人。从“嫩芽初上”到“黄得彻底”,再到“金黄一地”,银杏叶的形象贯穿全诗,色彩与形态的变化生动展现了生命的短暂与绚烂。

 

诗歌语言优美,诗句简洁有力,如“悠然飘坠,落幕好戏”,“落叶久久不愿意离去”,既富有画面感,又蕴含哲理,体现了作者对语言的把控能力。结尾“等着春风再一次吹起,重新欢聚奉献一树新绿”,将落叶的凋零转化为对未来的希望,升华了主题,传递了生命循环的永恒之美。(韩 楷)

 

胡贵玉老师的《银杏叶礼赞》以仲秋银杏叶为笔,将自然生命与精神品格巧妙融合,读来质朴却动人。诗歌循着银杏叶“嫩芽初上—黄得彻底—悠然飘坠—腐化为泥”的生命轨迹,赋予其鲜活的人格:它“蝶招蜂惹”仍守初心,“风狂雨急”坦然受之,更以“腐化为泥滋养根须”诠释感恩与奉献,把落叶归根的自然规律,升华为“不离不弃”的格局与“忠贞不渝”的美德,让平凡景物有了深刻的精神内核。

 

胡老师语言平实如话,无华丽辞藻却情感真挚,“沐风栉雨”“金黄一地”等画面感十足,既展现自然之美,又传递出对生命价值的思考,让读者在银杏叶的一生里,看见坚守、感恩与传承的力量。

 

赞胡贵玉老师《银杏叶礼赞》

 

咏叶挥毫意自深,仲秋景致入诗心。

经风不改忠贞色,坠地犹怀奉献忱。

三季荣枯藏至理,一生坚守见真金。

平凡物象非凡志,字字铿锵启后昆。

                                   (李天友)

 

胡老师把银杏叶写得既深情又有风骨。它明知生命只有三季,却从春芽到黄叶始终坚守,不被蜂蝶诱惑,坦然面对风雨,落了还要腐化为泥滋养母树,这份“不离不弃”的忠贞格外动人。

 

最戳人的是结尾,落叶的“不愿离去”不是留恋,而是盼着春风再聚、奉献新绿,把生命的循环写得充满希望,也让“忠贞”不再是沉重的坚守,多了份温暖的期待。(王延芳)

33

上一篇观东湖景区木槿花开

下一篇再说国粹

热门标签

投稿 订阅 合作

订阅

投稿

微信扫一扫,使用小程序
单位
姓名
地址
电话
稿件或合作事项
请先做成一个压缩包文件再上传,文件大小不超过10M。
大文件请发邮箱:zhjszzs@126.com
并标明“新闻投稿/论文投稿”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027-68873367
010-88585617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电子邮箱: zhjszzs@126.com
中华建设杂志社公众号
中华建设网
公众号
红点视频
公众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头条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