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终于——熬过了一年的酷暑;万物——告别了炎热的三伏。
今年出伏了
——写在三伏结束后第一天
胡贵玉
终于——
熬过了一年的酷暑;
万物——
告别了炎热的三伏。
入伏时写的诗,
读起来还挺热乎;
出伏后再写诗,
已是秋天的温度。
末伏总在立秋之后,
事物的发展都是慢慢过渡,
就像初春有“倒春寒”,
初秋的时候也会有“秋老虎”。
无论如何——
已经进入秋季的这个时候;
秋风吹拂——
大地将要呈现秋季的画图。
冬冷、夏热、
春暖、秋凉,
一年的四个季节,
就这样循环往复。
每年的夏天,
都会有旱情,还会有洪水,
今年也一样,
又是旱了几地,涝了几处。
那洪水冲毁的道路房屋,
那旱情造成的植物干枯,
电视上新闻镜头,
人们历历在目。
如果说四季——
是老天爷谱写的交响曲;
那么每一天——
就是个不可或缺的音符。
每个音符都充满力量,
每个音符都生龙活虎,
朝朝暮暮,
清清楚楚。
春季万物复苏,
夏季的雨倾盆如注;
秋季天高云淡,
冬季的风寒冷刺骨。
有开始就必然有结束,
有对比才能深刻感触,
这个道理,
简单朴素。
春夏秋冬——
日子就是这样一年一年;
甜酸辣苦——
生活的滋味真切地感悟。
三伏、三九,
每年都要经历一次;
三九、三伏,
每年都是进了又出。
(作者系湖北省省直机关退休干部)
网评摘编:
作者的笔触,随着季节更替,描绘出不同的篇章,谱写出不同的乐章,令人赏心悦目,感慨万千。四季轮回,犹如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驶向未来,永不停歇!(傅祖然)
新作《今年出伏了》,是一首“贴着地面飞行”的诗。虽然没有华丽的修辞,却以老友的真诚,记录着季节的脚步、生活的温度;它不追求宏大的叙事,却在“出伏”这样的日常节点中,照见了自然与人生的深层联结。对读者而言,这首诗的意义或许正在于:当我们随着诗人“熬过酷暑”“迎接秋凉”时,也在不经意间,对“时间的流逝”、“生活的滋味”有了更温柔的领悟。(韩 楷)
这首诗以出伏为切入点,满是生活实感。从暑热褪去的轻松,到对“秋老虎”等季节过渡规律的观察,再延伸到四季循环与年度旱涝的联想,将日常时序与生活况味相勾连。
诗中把四季比作交响曲、每日比作音符,又以“有开始就有结束”点出朴素哲理,最后落脚于对年复一年寒暑交替、生活滋味的真切感悟,简单直白却满含对生活的细致体察,读来亲切自然。(王延芳)
歌颂四季,一如歌颂我们自己;面对自然,教会我们正确面对。(康卫东)
这首诗以“出伏”为契机,捕捉了夏秋交替的微妙感受。语言平实却富有温度,从告别酷暑的轻快,写到“秋老虎”的过渡特性,再自然联想到季节旱涝灾害的现实观察。最可贵的是将四季轮回升华为生命交响的哲思,把平凡的节气更替与人生感悟、自然力量和谐相融,于朴素中见深刻,体现了对时光流转的细腻体察和豁达心境。(冯继明)
拜读胡贵玉老师的《今年出伏了》,仿若开启一场从酷暑到秋凉的时光之旅,领略自然节律与生活况味。开篇“终于——熬过了一年的酷暑”直白道出对三伏结束的欣喜,“入伏出伏诗的温度变化”生动展现季节更迭。
诗人捕捉季节过渡特征,以“倒春寒”“秋老虎”说明自然变化有其节奏。诗中不仅写季节转换,还提及夏季旱涝灾害,朴实笔触让我们看到自然残酷与生活不易。
四季在诗人笔下如交响曲,“春夏秋冬”景致精准勾勒。结尾点明主旨,“有开始就有结束,有对比才感触深刻”,揭示生活哲理,让我们明白日子循环、生活有酸甜苦辣。
赞曰:
三伏轮回诗韵留,
炎凉世态笔端收。
四时感悟情真切,
岁月箴言意味悠。
(李天友)
下一篇:素描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