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 全国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重庆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当前位置:首页 > 城乡记忆

今年出伏了 ——写在三伏结束后第一天

发布时间:2025-08-19 08:10 来源:本站原创

核心摘要:终于——熬过了一年的酷暑;万物——告别了炎热的三伏。

 

今年出伏了

——写在三伏结束后第一天

胡贵玉

 

 

终于——

熬过了一年的酷暑;

万物——

告别了炎热的三伏。

 

入伏时写的诗,

读起来还挺热乎;

出伏后再写诗,

已是秋天的温度。

 

末伏总在立秋之后,

事物的发展都是慢慢过渡,

就像初春有“倒春寒”,

初秋的时候也会有“秋老虎”。

 

无论如何——

已经进入秋季的这个时候;

秋风吹拂——

大地将要呈现秋季的画图。

 

冬冷、夏热、

春暖、秋凉,

一年的四个季节,

就这样循环往复。

 

每年的夏天,

都会有旱情,还会有洪水,

今年也一样,

又是旱了几地,涝了几处。

 

那洪水冲毁的道路房屋,

那旱情造成的植物干枯,

电视上新闻镜头,

人们历历在目。

 

如果说四季——

是老天爷谱写的交响曲;

那么每一天——

就是个不可或缺的音符。

 

每个音符都充满力量,

每个音符都生龙活虎,

朝朝暮暮,

清清楚楚。

 

春季万物复苏,

夏季的雨倾盆如注;

秋季天高云淡,

冬季的风寒冷刺骨。

 

有开始就必然有结束,

有对比才能深刻感触,

这个道理,

简单朴素。

 

春夏秋冬——

日子就是这样一年一年;

甜酸辣苦——

生活的滋味真切地感悟。

 

三伏、三九,

每年都要经历一次;

三九、三伏,

每年都是进了又出。

 

(作者系湖北省省直机关退休干部)

 

网评摘编:

 

作者的笔触,随着季节更替,描绘出不同的篇章,谱写出不同的乐章,令人赏心悦目,感慨万千。四季轮回,犹如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驶向未来,永不停歇!(傅祖然)

 

新作《今年出伏了》,是一首“贴着地面飞行”的诗。虽然没有华丽的修辞,却以老友的真诚,记录着季节的脚步、生活的温度;它不追求宏大的叙事,却在“出伏”这样的日常节点中,照见了自然与人生的深层联结。对读者而言,这首诗的意义或许正在于:当我们随着诗人“熬过酷暑”“迎接秋凉”时,也在不经意间,对“时间的流逝”、“生活的滋味”有了更温柔的领悟。(韩 楷)

 

这首诗以出伏为切入点,满是生活实感。从暑热褪去的轻松,到对“秋老虎”等季节过渡规律的观察,再延伸到四季循环与年度旱涝的联想,将日常时序与生活况味相勾连。

 

诗中把四季比作交响曲、每日比作音符,又以“有开始就有结束”点出朴素哲理,最后落脚于对年复一年寒暑交替、生活滋味的真切感悟,简单直白却满含对生活的细致体察,读来亲切自然。(王延芳)

 

歌颂四季,一如歌颂我们自己;面对自然,教会我们正确面对。(康卫东)

 

这首诗以“出伏”为契机,捕捉了夏秋交替的微妙感受。语言平实却富有温度,从告别酷暑的轻快,写到“秋老虎”的过渡特性,再自然联想到季节旱涝灾害的现实观察。最可贵的是将四季轮回升华为生命交响的哲思,把平凡的节气更替与人生感悟、自然力量和谐相融,于朴素中见深刻,体现了对时光流转的细腻体察和豁达心境。(冯继明)

 

拜读胡贵玉老师的《今年出伏了》,仿若开启一场从酷暑到秋凉的时光之旅,领略自然节律与生活况味。开篇“终于——熬过了一年的酷暑”直白道出对三伏结束的欣喜,“入伏出伏诗的温度变化”生动展现季节更迭。

 

诗人捕捉季节过渡特征,以“倒春寒”“秋老虎”说明自然变化有其节奏。诗中不仅写季节转换,还提及夏季旱涝灾害,朴实笔触让我们看到自然残酷与生活不易。

 

四季在诗人笔下如交响曲,“春夏秋冬”景致精准勾勒。结尾点明主旨,“有开始就有结束,有对比才感触深刻”,揭示生活哲理,让我们明白日子循环、生活有酸甜苦辣。

 

赞曰:

三伏轮回诗韵留,

炎凉世态笔端收。

四时感悟情真切,

岁月箴言意味悠。

       (李天友)

2

热门标签

投稿 订阅 合作

订阅

投稿

手机订阅入口
单位
姓名
地址
电话
稿件或合作事项
请先做成一个压缩包文件再上传,文件大小不超过10M。
大文件请发邮箱:zhjszzs@126.com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027-68873367
010-88585617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电子邮箱: zhjszzs@126.com
中华建设杂志社公众号
中华建设网
公众号
红点视频
公众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头条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