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在河南省第二十八届“环卫工人节”即将到来之际,记者在郑州市城市管理局系统内选取了一些普通的环卫工作者,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真实的工作与生活,了解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与细节。没有刻意雕琢,只有朴实记录,谨以此,致敬每一位在平凡中铸就非凡的环卫工作者。
中华建设网讯 (记者 刘保彬)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扫过二七塔尖,他们早已悄然上路;当夜幕中的“大玉米”散发出夺目光彩,他们仍有人坚守在岗位。他们是郑州这座千万人口大城里最熟悉的陌生人,是街头巷尾最沉默的守护者。
我们习惯于享受整洁的街道、便捷的公厕、及时的垃圾清运服务,却很少追问,这份日复一日的井然有序从何而来。答案,就藏在“城市美容师”——环卫工人们平凡而忙碌的一天里。
在河南省第二十八届“环卫工人节”即将到来之际,记者在郑州市城市管理局系统内选取了一些普通的环卫工作者,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真实的工作与生活,了解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与细节。没有刻意雕琢,只有朴实记录,谨以此,致敬每一位在平凡中铸就非凡的环卫工作者。
与时间赛跑,维系城市“代谢”
凌晨五点,二七区生活垃圾分拣中心的厨余垃圾清运车司机史春杰已经到达停车场,进行着出车前的最后检查:车辆电量、轮胎气压,特别是压缩箱体和污水槽的密封性。“一个螺丝的松动,一滴污水的渗漏,都可能影响居民生活和城市形象,马虎不得。”他认真说道。
史春杰负责主城区多条繁华路段的厨余垃圾清运,他的工作是一场与时间和异味赛跑的“隐形战役”。为了最高效地完成清运,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居民的影响,史春杰和班组成员们没少花心思。他们凭借多年工作经验,总结出不同季节及节假日前后厨余垃圾产生规律,科学规划收运路线,动态微调作业时间。“比如夏天瓜果皮多、易腐烂,我们就会适当提前早班作业时间;节假日商圈垃圾量大,我们就增派车辆,确保随满随清,绝不过夜。”史春杰介绍道。
“规范”二字,是刻在史春杰骨子里的职业信条。驾驶途中,他力求平稳,避免急刹急启,减少碰撞噪音;在收运点操作时,他动作麻利,严格控制作业时间,并确保厨余垃圾“全封闭、无撒漏、不落地”;每次离开前,他都会主动将地面清扫冲洗干净。他说:“我们不仅是运厨余垃圾的,也是城市环境的维护者。”
在二七区开展的垃圾清运车专项整治行动中,史春杰成了“标杆”。他总结的“一查、二稳、三净、四清”工作法(出车前检查、行驶中平稳、作业后车净、离场地清)在全队推广,有效提升了清运作业规范化水平。
当清晨的阳光洒向街道,史春杰已完成第一轮清运,将满载的厨余垃圾运至二七区生活垃圾分拣中心。多年的驾驶生涯,他已累计安全行驶数十万公里,保持着“零事故、零违章、零投诉”。
八年坚守,洁净城市环境
清晨五点半,驾驶座上,47岁的高新环保公司清运项目部厨余垃圾清运车驾驶员张培涛熟练地操控着方向盘,目光专注地扫视着前方道路——这样的工作状态,他已坚持了8年。
2017年,张培涛加入高新环保。垃圾清运工作环境艰苦,夏季车厢闷热异味重,冬季寒风直往驾驶室灌,但他从没有一句抱怨。“车是咱们的‘战友’,活儿是咱们的责任,干一行就得爱一行。”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8年来,他始终保持着“出车前检查、收车后保养”的习惯,无论是方向盘、刹车系统,还是车厢密封胶条,每一个细节他都不放过。经他驾驶的车辆,从未因机械故障耽误过一次清运任务。
2020年,由于驾驶技术过硬、工作态度严谨,张培涛被优先抽调至厨余垃圾清运专线。厨余垃圾易腐烂、异味重,且对运输过程中的密封性、清洁度要求更高。为了避免垃圾泄漏污染路面,他主动给自己“加码”:每次卸完垃圾后,他都会顶着刺鼻气味,用高压水枪将车厢内壁、排污口、轮胎缝隙逐一冲洗干净;收车返回停车场后,他再用消毒液对车厢进行全面消杀,哪怕再晚也要确保车辆整洁如新。
厨余垃圾清运离不开与垃圾分类箱房的紧密配合。每次张培涛都会提前与箱房垃圾分类督导员沟通当日垃圾量、堆放位置,主动协助督导员将分类好的厨余垃圾有序装车。遇到垃圾袋装破损、渗漏的情况,他从不推诿,直接上手处置,避免污染地面;碰到垃圾量突增,他加班加点也要确保“日产日清”。“有张师傅在,我们箱房收运效率至少提高了20%。”提及张培涛,垃圾分类督导员们纷纷点赞。
张培涛的清运车每天穿梭于十几个小区,行驶近百公里,收运厨余垃圾数十吨。8年来,他的方向盘转过无数个街角,脚下的油门与刹车见证了城市的晨钟暮鼓,而始终不变的,是他对“洁净”使命的坚守。
这就是郑州环卫人的普通“一天”,是无数个晨光与星辉交织的今天,更是城市画卷中永不褪色的明天。我们记录的故事,只是这座城市环卫系统的一个缩影,而恰是“百姓城管、服务百姓”理念的生动实践。每一把挥动的扫帚,每一次精准的操控,每一遍重复的擦拭,每一句耐心的讲解,都是这部庞大城市机器得以高效运转的微小而关键的齿轮。如和风拂去尘埃,似清泉润泽街巷,致敬平凡,致敬每一位在平凡中铸就非凡的郑州环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