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2025年7月11日,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无声法援,手语护耆”助残青年志愿服务队三下乡成果展示总结大会在沙坪坝区磁器口街道渝馨家园磁建村社区顺利开展。本次活动旨在总结志愿服务成果,进一步推动助残服务工作的开展。
——“无声法援,手语护耆”助残青年志愿服务队三下乡总结大会顺利举行
中华建设网讯 (通讯员 田琪琦 廖玉平)为了贯彻关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及“要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更好发挥志愿服务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推进志愿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2025年7月11日,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无声法援,手语护耆”助残青年志愿服务队三下乡成果展示总结大会在沙坪坝区磁器口街道渝馨家园磁建村社区顺利开展。本次活动旨在总结志愿服务成果,进一步推动助残服务工作的开展。
(图为团队成员与听障人士的合照)
活动伊始,《民族舞串烧》表演拉开了总结大会的序幕。舞者们用灵动的舞姿传递着青春活力,也为现场增添了欢快的氛围,赢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随后,现场播放了“无声法援,手语护耆”助残青年志愿服务队的总结视频。视频回顾了志愿服务队在三下乡期间的点点滴滴,从手语教学到法律援助,从陪伴关怀到各类活动开展,每一帧画面都展现着志愿者们的付出与坚守,也记录着听障老人们的笑容与感动。
志愿队代表廖云帆上台讲话,她分享了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的收获与感悟。她表示,这段志愿服务经历让她深刻体会到听障老人的不易,也让她更加坚定了为助残事业贡献力量的决心,未来会继续带着这份初心,将爱与温暖传递下去。
(图为“无声法援,手语护耆”助残青年志愿服务队负责人廖云帆讲话)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团委书记、学工办主任,同时也是本团队指导老师的杨逐老师发表讲话。她对志愿服务队在三下乡期间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称赞志愿者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她提到,手语是连接无声世界与有声世界的桥梁,法律援助是保障听障老人权益的重要手段,志愿服务队将二者结合,为听障老人提供了切实的帮助,这样的实践极具意义。同时,她也对志愿服务队未来的工作提出了期望,希望大家能不断提升服务能力,拓展服务范围,让更多听障群体受益。
讲话结束后,街舞《本草纲目》登场,动感的节奏、有力的动作,将现场气氛再次推向高潮,展现了孩子们的蓬勃的朝气。接着,情景剧《旅途中的智慧选择》上演,通过生动的剧情,向大家普及了旅途中的安全知识和智慧应对技巧,让在场观众在轻松的氛围中有所收获。随后,手语舞《如愿》精彩呈现。志愿者们用标准的手语动作,配合着悠扬的旋律,表达了对听障老人们的美好祝愿,传递出浓浓的温情,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图为“无声法援,手语护耆”助残青年志愿服务队成员和小朋友们表演节目)
表演环节结束后,“无声法援,手语护耆”助残青年志愿服务队向听障老人们赠送了精心准备的相片和相框。这些相片记录了活动期间老人们的欢乐瞬间,承载着志愿者与老人们之间的珍贵回忆,老人们收到礼物后,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总结大会圆满结束后,非遗游园会随即开展。现场设置了漆扇制作、剪纸、香囊制作、拓染、油纸伞涂色等多个摊位。听障老人们在志愿者的耐心指导下,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在漆扇制作摊位,大家用画笔在扇面上描绘出自己心中的图案;剪纸摊位前,一张张红纸在老人们的巧手下变成了各种精美的造型;香囊制作区,大家挑选心仪的香料,亲手缝制出独一无二的香囊;拓染和油纸伞涂色摊位也同样热闹,老人们尽情发挥创意,制作出属于自己的非遗作品,整个游园会充满了欢声笑语。
(图为团队成员及老师和听障人士游园会的温馨瞬间)
游园会结束后,杨逐老师与志愿服务队成员召开会议,对本次三下乡系列活动进行评价与指导。她指出,本次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既为听障老人提供了实际帮助,又让他们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她也指出了活动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并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为志愿服务队今后开展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图为团队指导老师杨逐与志愿队召开会议)
此次“无声法援,手语护耆”助残青年志愿服务队三下乡总结大会及系列活动,不仅总结了过往的服务成果,更加强了志愿者与听障老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贡献了力量。未来,服务队也将持续努力,在助残道路上践行使命,为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