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9月初,《国务院关于全国部分地区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批复》公开发布,明确广州在内的粤港澳大湾区各地市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9月初,《国务院关于全国部分地区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批复》公开发布,明确广州在内的粤港澳大湾区各地市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近日,记者从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获悉,批复落地首周,广州市第一时间响应,制定《广州市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围绕6大领域推出31条措施,第一时间释放政策红利,为超大城市破解要素配置难题做出探索。
No.1
用活土地,
为企业“适配定制”
据悉,《方案》瞄准“空间激活”,明确成片绿地、开敞空间、桥下空间及边角地可在不改变生态功能的前提下,依法建设体育运动空间,推动空置用地向民生载体转化。同时,探索构建市、区两级“指标池”,由市级统筹,各区富余指标可跨区调剂,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落地开辟绿色通道。
对工业、物流仓储、营利性公服、盈利性公用设施、全自持商服等多类型产业用地,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推出“弹性供应+动态适配”组合政策,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类型提供可选“先租后让”“弹性年期”“长期出让”三种供地模式,为不同发展阶段企业提供“定制化”服务。
No.2
盘活存量,
向地下求效益
《方案》围绕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部署,以及存量商办用房降去化、自持商办物业降空置等“纾困”“放活”诉求,提出应推动招商逻辑从“新增土地供给”转向“存量用房盘活”:基于“职住平衡”,允许工业区块外3公里或轨道站点3公里内商办楼整栋改建为保障性租赁住房,解决青年人才极端通勤问题;基于“可控纾困”,在房地产热时期采取“竞自持”方式调控地价而产生的自持住房,在去化周期18个月以下区域,企业可在依法补缴出让金后,转为可售入市;基于“以商引商”,自持商办物业可引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采取“定向招商+整体转让”模式,但严禁分割散售,严禁改为“类住宅”产品。
面对存量时代土地立体复合高效利用难题,广州向地下空间要效益,构建“开发-确权-利用”全链条政策体系。在开发端,鼓励轨道站点预留空间允许设置商业便民设施,允许新增50个泊位以上的地下停车场可配建不超过20%自持经营性面积,相邻地块地下连廊可按30%比例配建经营性面积。在制度端,明确分层开发的地下空间可单独办理产权登记,负一层按地上地价10%、负二层5%计收出让金,负三层及以下免缴,大幅降低开发成本。
No.3
促进城乡互通,
集体农房、土地同入市
《方案》还明确,农村闲置农房、集体土地可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政府端将同步打造全要素招商超市,持续深化“市场+资源+应用场景”招商模式,集成储备用地、农村留用地、闲置农房、待售商办等全要素资源,提供规划指标、配套设施、VR实景等可视化查询,企业可“足不出户选地、精准匹配需求”,推动城乡资源与产业项目高效对接。
“《方案》的发布,不仅是土地要素的重新分配,更是城市发展逻辑的深层升级。”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广州正以自然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引擎,让每一寸土地都被赋予多元价值。(记者 姜兴贵 通讯员 穗规资宣)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