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长江奔涌不息,城市脉搏跳动,韧性城市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工程概念,成为一座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成为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具象表达。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指引下,黄冈市以“人民城市”理念为舵,以“韧性城市”建设为帆,从地下管网、高空设施、生态修复、社区再生等方面发力,系统构建起一张“可呼吸、能愈合、有温度”的城市安全网络。日前,中华建设全媒体记者前往黄冈探访。
中华建设网讯(记者 王燕萍 李孟 通讯员 岑淑玲)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市面临的灾害风险也日益复杂多样,建设韧性城市成为必然选择。所谓韧性城市,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让城市像弹簧一样,能从容应对外界压力,并快速恢复原状。
长江奔涌不息,城市脉搏跳动,韧性城市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工程概念,成为一座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成为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具象表达。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指引下,黄冈市以“人民城市”理念为舵,以“韧性城市”建设为帆,从地下管网、高空设施、生态修复、社区再生等方面发力,系统构建起一张“可呼吸、能愈合、有温度”的城市安全网络。日前,中华建设全媒体记者前往黄冈探访。
筑牢地下生命线
从“被动抢险”到“主动防御”
城市的地下世界,是维系都市运转的“隐蔽动脉”,也是检验城市韧性的第一考场。近年来,黄冈市城市管理执法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冈市城管执法委)以系统思维推动地下管网从“脆弱节点”向“坚强脉络”转型,实现从灾后应对到灾前防控的深刻转变。
自2021年起,黄冈市委市政府以“防风险、补短板、强韧性”为航标,将城市排水系统作为韧性城市建设的“生命线”,“人等雨”映入现实生活。四载耕耘,城区主次干道易涝点由49个锐减至4个,将城市内涝的阴霾织成细密的防护网。西湖四路、西湖五路、涵晖路江家湾、东门路与涵晖路交汇处等重点区域,泵站涵闸稳稳守住城市的幸福。如今,投资近6000万元打造的集安全检测、感知与风险评估处置于一体的城市安全生命线工程已正式启航,为韧性之城再添腾飞的羽翼,让城市在风雨中愈发从容。

地下管网排查
一名领导挂帅、一个专班攻坚、一套措施落地、一套设备保障、一张联系卡联通。在黄冈,这套工作机制是保证防汛排涝的基石。当强降雨的前奏响起,市、区两级400多名城管人员便如约而至,提前两小时部署于各易涝点。清淤泥、掏树叶、开井盖、撬篦子,一气呵成,确保雨水排放通道畅通无阻。2025年,黄冈已成功应对5轮强降雨,雨水未及城,秩序已先安,将“人等雨”的承诺化为城市日常的从容。
目前,黄冈正加快建成市防汛指挥“一张图”指挥平台,平台设置于市应急局,通过可视化、可预警、可调度的智能管理,合理调配各方力量,实时监控易涝点水位,积累数据支撑未来预测与规划。
而在更深层的地下,一场关乎城市“呼吸系统”的再造工程早已启动。老城区254公里排水管网如同城市的“肠道”,曾因年久失修屡屡“梗阻”。近年来,黄冈市通过地质雷达与机器人内窥检测,精准定位986处结构性缺陷,以非开挖技术实施“微创修复”,让管网在不扰民、不封路中重获新生。
这场关乎城市“静脉血管”的再造工程,覆盖赤壁二路、公园路等15条道路地下管网,将腐蚀老化、破裂渗漏、淤积堵塞等顽疾一网打尽。在黄婆汊路,机器人检测发现一处隐蔽的管道破裂,修复后不仅疏通了排水通道,更避免了周边商铺的潜在损失,商户李姐笑着竖起大拇指:“这‘隐形医生’比人还细心,城市变聪明了!”
井盖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安全运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全面提升城市道路雨污井盖设施功能,营造安全、舒适的出行环境,2023年起,黄冈市启动黄州主城区雨污井盖提升整治行动,对城区中环路、赤壁大道等主要城市道路窨井盖进行更换,做实“心安事”。
今年上半年,全市更换完成剩余的1000个新型窨井盖、1100个新型雨水箅子,结合省住建厅要求采用新型球墨铸铁宽边防沉降井盖,并选择植入了“大美黄冈”字样和赤壁矶图案等黄冈文化元素,细节满满,黄冈的韧性脉搏在每一次“呼吸”中愈发强劲,以实际行动守护市民“脚底下的安全”。
织就城市生态脉
从“荒芜角落”到“转角有园”
在黄冈,韧性城市的脉动,不仅藏于地下的排水管网,更在街角巷尾的绿意与温度中悄然绽放。如果说地下管网是城市的“骨架”,那么地面生态空间便是城市的“肌肤”。近年来,黄冈市城管执法委以“微更新·精提升”为笔,在城市肌理间精心绘制出一幅幅“诗意的韧性”画卷,让民生工程浸润人心。

安居体育公园
昔日,赤壁街道街坊路的边角地堆满垃圾杂物,杂草丛生,居民怨声载道。如今,安居体育公园在此破土而出,以“五出”(群众出意见、领导出协调、单位出工、体育部门出器材、图书馆出书)实现“五共”缔造理念,打造“15分钟健身圈”。清晨,篮球场上青春的汗水与林下氧吧里老人对弈的棋声交织,城市驿站内无线充电机与应急雨伞静候着归家的脚步,居民王大爷感慨:“从前家门口积水难行,如今推窗见绿,出门即园,心也踏实了。”
在三台河桥头竹园,9800平方米的静谧天地,十多个竹品种在晨光中摇曳,竹廊、竹灯与镌刻东坡诗句的竹简相映成趣,“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的墨韵与沙沙竹叶声共舞,成为退休教师李老先生的“精神栖息地”。叶家茶铺口袋公园则重现“木柱茅棚,倚路而建布施茶水”的古意,仿古风灯迎宾、古石板铺就驿道,围炉煮茶、茶庄古树勾勒出叶家茶铺的千年故事,让历史在绿意中苏醒。
自2021年全省启动口袋公园建设以来,黄冈已建成179个口袋公园,其中13个荣膺“湖北省最美口袋公园”,让市民“转角遇美,推窗见绿,出门即园”。在安居社区,曾是脏乱差的边角地,如今化作全龄友好的“社区客厅”;在西湖街道叶家茶铺,废弃的石材加工场变身集散空间,粗茶大壶的意象与茅棚古树的韵味交织,居民围坐品茗,笑谈古今。这些公园不仅是休憩之所,更是“韧性”的生动注脚——它们以最小干预,唤醒城市最深的活力。

竹园景观
韧性城市,更在垃圾分类的智慧中升华。城乡垃圾治理,关键在于终端分类处理。黄冈市城管执法委围绕提升生活垃圾末端处理能力、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初步建成“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理”五步治理体系,健全常态化保洁机制,逐步推行“一坑两桶三上门”模式,基本实现垃圾处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目标。
2024年,全市配备农村保洁员约2.4万人,各类清扫收运车辆约9000辆,2709个行政村垃圾治理达到“五有”标准。建成运行乡镇垃圾中转站158个、城区(县城)中转站45个。建成投运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6座,生活垃圾焚烧日处理能力达到5300吨;建成餐厨垃圾处理设施10座,餐厨垃圾日处理能力达到431吨,实现生活垃圾“全焚烧、零填埋”,餐厨垃圾得到全处理,构建起一条闭环的生态韧性链条。
构建“空中安全网”
从风险管控到品质提升
城市的“天际线”,不仅关乎视觉美观,更是公共安全的空中防线。黄冈市城管执法委以“科技+人文”双轮驱动,构建起一张“空中安全网”,让市民在蓝天白云下安心生活。
2025年夏季,一场户外广告牌专项整治行动在全市展开。在繁华的胜利街,城管队员小张和同事正利用无人机巡查楼顶广告牌。“有些锈蚀、结构松动的问题从地面很难发现,无人机给了我们‘天眼’。”他说。这次行动中,全市排查的689块户外广告和11930块店招,逐一建立“电子身份证”,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
最惊险的拆除发生在某商业综合体楼顶。一块面积200平方米的巨型广告牌被发现主骨架严重锈蚀,在强对流天气中极可能坠落。城管部门连夜组织拆除,第二天凌晨暴雨如期而至。“现在路过那里,心里踏实多了。”附近便利店老板感慨道。

生活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
但黄冈的空中治理不止于“拆”。在拆除违规广告的同时,城管部门同步推进“美丽天际线”重塑工程。主干道上,2870个承载宋风雅韵的八角宫灯悄然点亮街巷,取代了昔日杂乱的商业广告;而纵横交错的架空线缆,如城市上空的精致网罗,既遮蔽了天际的澄澈,又悄然潜伏着安全隐患。为此,城管部门逐社区、逐街道、逐商圈实地踏勘,倾听市民心声,精准梳理“蛛网”“倒伏杆”等顽疾,形成详实问题清单,明确责任单位与整改时限,精心打造“九路一区”整治方案,坚持“边整治、边验收”,确保线缆整治“横平竖直、高低一致”;沿街建筑立面,统一规划的店招在规范中绽放个性,让“视觉污染”蜕变为“城市画廊”。
黄冈市城管执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韧性城市建设的核心,不是让城市变得‘坚硬’,而是让它变得‘智慧’——能够感知风险、吸收冲击、自我修复,最终让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人感到心安。”
走在今天的黄冈街头,你会发现:下雨时,雨水顺着新型雨水箅子快速流入经过清淤的管道;烈日下,市民在口袋公园的竹荫下纳凉闲谈;夜幕中,宋风宫灯照亮行人回家的路,也照亮着这座城市走向韧性的每一步。
韧性城市建设,凝聚着对“无惧风雨”的向往。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既要深扎系统部署、科学谋划的精密根系,也要培育全民防灾的文化枝叶。近年来,黄冈市深入城市肌理、守护天际轮廓,换来万家灯火、百姓心安。这条道路永无终点,但每一个让城市更安全、更宜居、更温暖的改变,都是通向未来的坚实足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