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山水入画,文明生辉。在江汉平原腹地,一座千年古城正焕发着崭新的光彩。荆门,这座承载着楚文化基因的城市,在新时代的晨光中,以山水为墨、匠心为笔,绘就了一幅现代城市治理的锦绣图景。
近年来,湖北省城管系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满意为标准,持续开展“城管进社区 服务面对面”活动,聚焦城市管理热点难点和市民急难愁盼,让“最后一公里”成为“最美零距离”。为确保活动顺利开展,湖北省住建厅先后印发了《关于推进城管进社区工作的通知》和《湖北省城管进社区工作指引》,以下为荆门市经验做法:
中华建设网讯(通讯员 黄峰威 夏天昊)山水入画,文明生辉。在江汉平原腹地,一座千年古城正焕发着崭新的光彩。荆门,这座承载着楚文化基因的城市,在新时代的晨光中,以山水为墨、匠心为笔,绘就了一幅现代城市治理的锦绣图景。
漫步街头,银杏景观路段与智慧化路灯相映成趣,口袋公园里孩童的欢笑与绿意交融;中心城区的天际线整洁明快,高铁站前流动的秩序之美与城市客厅的人文温度相得益彰。2024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荆门市城管执法委以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为目标,深入推进城市精细化常态化管理,这座曾以“荆楚门户”著称的城市,如今正用精细化治理的巧思,让传统与现代在文明脉动中共生共荣。
城市风貌(周虎平 摄)
党建引领聚合力 铸魂强基树新风
岁末年初,荆门市城管执法委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面对两轮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考验,城管系统以“雪”为令,构建起“机械除雪+人工清运”的立体作战体系。党员干部带头成立突击队,在零下8度的寒夜连续奋战,72小时内打通城市生命线。这种“平急转换”的应急能力,在二月荣膺市政绩目标考核立功单位时得到最好印证。而全年更以全省执法比武4项大奖、垃圾分类工作经验先后全省和全国相关会议上交流发言的佳绩,展现了现代城管的专业素养。
在金龙泉大道,建筑垃圾重生为街心公园;在白云楼社区,大件垃圾预约回收系统实现“一键清运”;智慧城管平台对全市近万个井盖实施动态监测,市政设施修复平均时长缩短至2.7小时……
这些创新实践背后,是“党建红”引领“城管蓝”的生动实践。当198名在职党员手持《条例》读本开展“清风行动”时,135名退休老党员也通过“银发课堂”重温初心。在反腐倡廉教育基地的沉浸式教学中,那些触目惊心的案例警示着每位城管人:手中的扫帚不仅是清洁工具,更是守护城市肌理的“廉洁之帚”。通过建立"廉政风险点动态清单",将特许经营、工程招标等21个关键环节纳入智慧监督系统,让权力在阳光下规范运行,铸就了特别能战斗的城管铁军。
形象展示(周虎平 摄)
在新时代城市治理的坐标系中,荆门市城管执法委始终将政治建设作为破题之钥。通过构建“理论武装+制度建设+实践转化”三位一体的学习体系,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破解城市顽疾的智慧钥匙。每月“城管大讲堂”上,党员干部围坐研讨新政策,探寻新举措。
站在象山大道远眺,机械化洗扫车划出优美弧线,智慧公厕电子屏实时更新数据,“门前三包”商户自觉维护街面秩序。这座城市的管理者,正在用毫米级的精度丈量民生温度。“群众的小事就是我们的大事”,这句承诺化作159个立行立改的问题清单。正如市委书记胡亚波在市委全会上所言,荆门正以“干净整洁”的崭新名片,迎接八方宾朋。
精细治理绣新景 匠心雕琢显担当
初春时节穿行荆门城区,街道纤尘不染的“镜面效应”与满目苍翠的生态图景相映成趣,这座连续四年蝉联国家园林城市桂冠的江汉明珠,正以系统化思维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谱写着“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崭新篇章。
工作场景(周虎平 摄)
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领域,荆门创新构建起“五位一体”治理体系。依托“三合一”机械化联合作业模式,中心城区道路清扫频次提升至每日6-8次,配合智能冲洗站年均60万台次车辆净化服务,创造出每平方米灰尘量不超5克的新标准。针对城市天际线治理,采取“市县联动、全域清零”策略,累计拆除楼顶招牌1768处,彻底消除市民“头顶隐患”。在高铁新城建设方面,通过新建垃圾分类屋、增配智能设施、建立“三位一体”保洁机制,打造出展现城市窗口形象的“荆门样板”。
园林绿化建设持续释放生态红利。全市年度新增绿地27公顷,4万余株新植树苗构筑起城市绿色屏障,虎牙关游园获评全省“最美口袋公园”殊荣。创新实施“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计划”,将13个公园24处草坪共计13.7万平方米绿地向市民开放,推动“园林城市”向“园林生活”转型。面对年初极端冰雪灾害,5.8万人次城管力量昼夜奋战,累计铲除积雪4万余吨,灾后快速修复沥青路面1.38万平方米、人行道8803平方米,展现出城市应急体系的硬核实力。
市政设施运维凸显智慧赋能。建立“三级联动”防汛体系,在竹皮河流域等重点区域布设智能感知系统,实现风险预警全域覆盖。创新推行市政设施“135”快速处置机制,全年高效解决403处设施问题。特别是完成中心城区排水管网一体化改革,将原属企业的管网运维权移交市水务集团,构建起“投建管”全链条管理体系,城市“生命线”运行效能显著提升。
站在新起点,荆门市正以筹备省第四届园博会为契机,高标准推进荆门展园建设,持续巩固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果。这座将精细治理融入城市基因、让生态价值惠及千家万户的活力之城,正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壮阔图景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答卷。
最美的笑容(周虎平摄)
绿色革命开新局 智慧赋能启新篇
当“生态绿岛”在牌楼西河畔绽放新绿,这座集垃圾分拣、酵素制作、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生态综合体,让村民见证了厨余垃圾变身有机肥的神奇过程。中心城区的智能回收体系更显科技魅力:171个交投点配备AI识别系统,居民扫码投递即可获得碳积分奖励。这种“物质循环+价值循环”的双重机制,推动垃圾减量率突破35%,为全国中小城市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再来聚焦这项工作,垃圾分类“荆门模式”领跑全省。中心城区居民小区实现分类设施全覆盖,县市覆盖率达60.1%,形成垃圾减量、资源循环、低碳建筑协同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范式。末端处理设施建设全面提速,环保绿色产业园投入运营,家庭厨余垃圾处理站建成投用,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完成60%,京山焚烧发电项目即将投产,标志着垃圾治理从“分类投放”到“资源再生”的闭环成型。
在“城市家具”更新行动中,展现出了绣花功夫的极致追求。3174个窨井盖经过“静音改造”,用橡胶密封圈消除夜间异响;42处便民疏导点采用可移动式设计,既保留市井烟火又实现“潮汐管理”。
智慧城管系统则构建起城市治理的“数字孪生”。通过38万条城市部件的数字建模,市政人员轻点屏幕就能查看路灯的服役年限;当AI摄像头捕捉到违规运输车辆,智慧平台5分钟内就能完成取证派单。在防溺水系统中,天鹅湖的智能警戒线能识别危险水域,通过声光报警与无人机联动,织就全天候的安全防护网。这些创新实践,让城市治理既有“千里眼”的洞察,更显“绣花心”的细腻。
湖心亭影(周虎平 摄)
为民情怀润无声 铁军风采照征程
城管进社区的创新实,让治理触角延伸至城市末梢。在试点社区的服务岗亭里,“铿锵蓝玫瑰”女子先锋队用柔性执法化解占道难题,她们设计的“便民服务地图”将修锁配钥、缝补维修等小微服务标注得清清楚楚。当8座城管驿站化身“劳动者港湾”,环卫工人不仅能热饭休憩,还能通过驿站内的“民情直通车”系统直报路面问题,真正实现了“街巷有事马上办”。
这支队伍的服务情怀,在民生实事中化作温暖注脚。5182个停车位通过“错时共享”缓解老城拥堵,437个垃圾分类点配备洗手台和除臭装置,6个口袋公园里增设无障碍通道和宠物便箱。特别是在应对寒潮天气时,城管队员自发组建“护学岗”,在校园周边铺设防滑草垫,用行动诠释“人民城管为人民”的初心使命。
站在新的历史坐标回望,荆门城市治理的蝶变之路,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基层的生动实践。“干净整洁的荆门”在 “厚道荆门”人文精神的映射下显得格外靓丽,这座城市正以永不止步的改革精神,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治理的新样本。当晨光再次洒向生态绿岛的太阳能板,当智慧路灯在暮色中渐次点亮,这座千年古城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向着“居者自豪、来者依恋”的现代化城市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