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晨光初露时,漫步在汉川市北桥路,梧桐树影婆娑间可见新划的停车线框如琴键般整齐排列;暮色四合中,广场西路两侧草花随风摇曳,与焕然一新的楹联口袋公园相映成趣。穿行在霞飞路的烟火巷陌,曾经盘踞路面的流动摊点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店铺门前统一规范的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着城市文明公约。
近年来,湖北省城管系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满意为标准,持续开展“城管进社区 服务面对面”活动,聚焦城市管理热点难点和市民急难愁盼,让“最后一公里”成为“最美零距离”。为确保活动顺利开展,湖北省住建厅先后印发了《关于推进城管进社区工作的通知》和《湖北省城管进社区工作指引》,以下为汉川市经验做法:
中华建设网讯(通讯员 熊军 蔡国梁)晨光初露时,漫步在汉川市北桥路,梧桐树影婆娑间可见新划的停车线框如琴键般整齐排列;暮色四合中,广场西路两侧草花随风摇曳,与焕然一新的楹联口袋公园相映成趣。穿行在霞飞路的烟火巷陌,曾经盘踞路面的流动摊点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店铺门前统一规范的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着城市文明公约。
2024年以来,汉川市城管执法局以“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为工作方针,将城市管理的触角延伸到社区的每一个角落,通过创新工作思路、提升服务标准、规范工作机制,推动城市管理从“管理”向“服务”转变,让市民真切感受到城市风貌的蜕变与生活品质的提升。汉川市,这座江汉平原上的明珠之城,正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诠释着城市管理向基层治理单元延伸的创新实践。
绣花功夫 织就宜居画卷
在霍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城管队员小陈的巡查记录本上密密麻麻记载着近期整改事项:清理乱堆放的废旧家具3处、协调商铺修复破损店招5块、指导餐饮店加装油烟净化设备……这些看似琐碎的工作,正是“城管进社区”机制的生动注脚。
2024年以来,城管部门将执法力量下沉至47个社区网格,建立起“社区吹哨、城管报到”的快速响应机制。在老旧小区聚集的仙女山片区,执法人员与社区工作者联手攻克“空中蜘蛛网”顽疾,累计拆除违规广告牌3612平方米,规范乱晒乱挂8000余次,让斑驳的楼宇立面重现清爽容颜。
“以前这条路总是堵得水泄不通,流动摊贩占道经营,垃圾随处可见。现在好了,城管队员每天都来巡查,摊贩规范了,道路畅通了,环境也干净了。”家住霞飞路的李阿姨对记者说道。
走进改造后的农贸市场,曾经污水横流的过道已铺上防滑地砖,每个摊位前都划定了“文明经营黄线”。正在选购蔬菜的张阿姨告诉记者:“以前摊贩把菜筐都摆到路中间,现在规范多了,连垃圾桶都换成分类的。这样的改变源于城管部门推行的“三色管理法”:绿色区域规范经营、黄色区域重点巡查、红色区域联合整治。通过2000余次执法车辆巡回宣传、3000余张文明标语入户张贴,商户们逐渐从“要我改”转变为“我要改”,今年规范出店经营超万处,市容秩序实现质的飞跃。
城市风貌
匠心服务 滋养城市细胞
在火猴山公园,园林工人老李正在为草坪补水。“过去单纯靠人工浇水总有些死角,现在采取洒水车、人工牵管、水泵抽水、滴灌袋、滴灌带等浇灌形式,能够确保各类地段绿植苗木得到充足水分供应。”老李擦拭着额头的汗珠笑道。这种精细化管养模式已覆盖城区36万平方米色块绿篱,连4.5万株树木都穿上了整齐的“涂白新装”。当记者行至滨湖大道,恰遇城管队员指导商户布置立体绿化,铁艺花架上垂落的常春藤,为商业街区增添了几分灵动。
2024年,汉川市静脉产业园焚烧发电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共处置了约25.58万吨的生活垃圾,标志着该市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达到了全面达标的新高度。
在具体实践中,汉川市特别注重垃圾分类管理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基础设施配备。全年共组织了超过20场次的分类宣传活动,并进行了11500次入户宣传,发放宣传资料达22000份。这些举措极大地增强了居民的环保意识,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如今,在汉川市区内,几乎每个社区都能看到关于垃圾分类的知识展板或宣传海报,各类宣传设施遍布城乡,营造出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24年底,汉川市城区已开展分类示范创建及撤桶并点工作,小区覆盖比例达到了52.66%;而在农村地区,也已经有50.39%的村湾开始实施垃圾分类。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家庭正在改变传统的垃圾处理方式,转向更为环保、可持续的生活模式。
为了让“城管进社区”真正落到实处,汉川市城管执法局还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措施。例如,设立专门的社区工作站,定期接待来访群众,解答有关垃圾分类的问题,同时收集整理大家的意见建议,以便更好地改进工作方法。此外,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项目,如义务植树造林、清洁家园等活动,鼓励更多市民参与到美化环境的实际行动中来。
特别是在春节期间等特殊时期,当大多数人都沉浸在阖家团圆的喜悦之中时,仍有部分城管队员坚守岗位,为那些无法回家过年的外来务工人员送去节日祝福和生活必需品,同时也向他们传递着环保的重要性。通过这样的互动,不仅增进了民众与政府之间的信任关系,也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路面清扫
科技赋能 筑牢安全防线
在重担与责任面前,在风雨和抢险面前,有着这样一群“可爱”的城管市政人,越是在防汛关键时刻,越是勇担责、顶得上,他们逆流而上、全力付出。
记者在截流渠排涝泵站控制室见证了一场防汛实战。当连续降雨可能导致城区低洼部位积水时,4台大功率水泵控制开关在工作人员的启动下,水流如柱迅速排入涵闸河。值班工作人员回忆:"以往这时候还要几名人工同步操作,程序复杂,容错率低,现在只需一键开机就能抢排积水。"今年汛前完成的7座提排站23台套机组检修保养,让城区经受住了多轮强降雨考验,昔日“看海”的景象已成历史。
在霍城游园广场,燃气安全宣传展位前围满了居民。城管队员正用VR设备模拟燃气泄漏场景,“体验者”们戴上眼镜后惊呼连连。“这种沉浸式教育比发传单管用多了。”工作人员介绍,他们联合中燃公司开发了隐患排查小程序,居民拍照上传可疑情况,专业人员2小时内必定上门检测。今年开展的150余次燃气执法检查中,200多个隐患被消除在萌芽状态,9个“黑气点”被移送公安机关查处。
时刻绷紧“安全弦”、压紧压实“安全责”,积极消除城市管理领域安全隐患,不断提升市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近年来,汉川市城管执法局全体员工秉承“为人民安全保驾护航”的理念,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
华灯初上,汉川公园的智能路灯次第亮起,照亮市民散步的笑脸;仙女大道新铺的透水沥青路面,还留着细雨浸润的清新气息。从拆除2000余个私设路障到新建2400个便民车位,从清理1700吨绿化垃圾到打造9万平方米花海,数字背后是无数“社区管家”的默默耕耘。当城市管理突破传统执法边界,真正走进街巷、融入生活,带来的不仅是环境品质的提升,更是治理理念的升华。这座正在书写新型城镇化答卷的城市告诉我们:唯有将管理根系深扎社区土壤,才能让文明之花常开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