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升城管公共服务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近年来,襄阳市保康县城管执法局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的工作要求,牢固树立精品意识,下足绣花功夫,深入推进城市精细化、数字化管理,以更高标准和要求“推动城区公共服务质量提升、着力打造城市精细管理”大文章。
一、主要做法
(一)抓好顶层设计,打造一流精品。牢固树立公共服务精品意识,从抓好顶层设计入手,强化组织领导,科学规划布局,完善标准规范,为精细化管理工作提供保障。一是强化组织领导,统筹推进公共服务综合协调管理工作,定期研究部署、听取情况汇报、协调解决问题、督导考核排名。二是突出规划引领。坚持高点起步、高位设计,聘请专业团队高标准编制实施了环境卫生、生活垃圾处理、建筑垃圾管理及资源化利用、公厕管理、公共停车管理、城市绿地等专项规划,在公共服务管理中进一步突出保康特色。三是完善标准规范,从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等10个方面入手,对公共服务、管理各项工作的适用范围、目标管理、工作标准、职责分工等进行精细化设计,为公共服务提供标杆和依据。
(二)强化项目带动,夯实城管基础。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公共服务的有力抓手,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夯实公共服务的基础。一是实施垃圾定点集中收运。取缔主次干道的垃圾箱,实行定时定点清运,做好智能垃圾分类设施的管理与维护,安排专人进行值守,协助市民进行分类投放,对已配套智能分类的小区开展培训,合理安排人员,加强宣传、引导、督导。逐步实现垃圾分类处理的目的。同时,结合美丽街区创建工作,继续开展垃圾分类示范单位、小区建设,树立典型。更换城区破损果皮箱130多个。二是解决垃圾末端处置问题。分别投资6000余万元和3000余万元,建设歇马无害化垃圾处理场和餐厨垃圾处理场,解决生活垃圾末端处置问题,开展运行准备工作,统筹好人员安排、人员培训、设备调试、垃圾收集转运、物资准备等工作。争取中央运算内资金1976万元,集中采购收集、转运车辆28台,垃圾分类收集桶4500个,环卫工人分类收集车30辆,统一发发至各乡镇,城乡收集转运设施更加完善。与湖北省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合作,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协同焚烧处置,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协调焚烧处置,启动大型中转站建设,尽快完成征地、项目手续办理等前期工作,确保在房县垃圾焚烧发电厂投产前完成建设,长久有效的解决了保康垃圾处置问题,保康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取得质的飞跃。三是开展垃圾分类示范建设。打造1个示范社区(新街社区)、2个示范乡镇(黄堡镇、店垭镇)、3条示范线(陈家河流域沿线、黄堡镇集镇至大坪村沿线、马桥镇1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沿线)、22个示范村(每个乡镇2个)、1个示范带(寺坪镇--过渡湾镇--黄堡镇)。四是狠抓绿化亮化投资建设。大力开展绿化、亮化建设,全年投资1800万元,实施城区照明项目,已完成工程总量的30%;投资7000万元,开展河西环境综合整治及污水管网建设,预计增加绿化面积1.2万平方米,已完成工程总量的50%以上,管网铺设完成90%。五是扎实开展美丽街区创建。邀请专业团队进行高标准设计,着力抓好口袋公园的打造,合理设置城市家具,全面清理排查井盖和下水道盖板,全力保障市民的出行安全,做到风格统一、亮点突出、一街一景。。六是大力开展背街小巷改造。妇幼巷实现排水畅、地面洁、墙面净的改造目标。紫薇路从过去狭窄、破损不堪的道路,将被改造成双向四车道,不仅通行能力大大增强,而且排水设施更加完善,实施城区山洪沟治理,有力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七是全力治理停车困难问题。针对保康城区道路狭窄,可利用土地稀少,市民停车困难的问题,局党组立足实际,千方百计增加停车位,2021年5处智能化停车场投入运营,新增停车位640个,划定临时停车位851个,自行车、摩托车停车位8500个,加强对乱停乱放的整治,要采取处罚与劝离相结合的方式,时刻保持道路通畅。加强引导。将县城区现有的机动车辆按照区域位置进行分流,引导一部分机动车辆进入公共停车场内进行停放,把公共停车场的功能和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其中:牌坊湾停车场主要服务大型货运车辆、大型旅游客车以及牌坊湾区域内的停车需求;驿站停车场主要服务旅游车辆、高速过境车辆和孙家湾小区范围内的停车需求;环城路加油站停车场主要服务旅游车辆的停放,在充分保证旅游车辆停放的前提下,可以接纳三溪沟区域内小型车辆的停放;紫薇桥下停车场主要服务黄湾、县一中和凤凰新城区域内的停车需求;河西段家湾停车场主要服务河西区域内大型货车和小型车辆的停放需求。对以上区域的车辆,必须做到应停尽停,道路两侧严禁出现乱停乱放行为,有效缓解了市民停车难问题。城市功能不断健全,使得城市人居环境大幅改善。八是严厉打击违法建设行为。控增量消存量。要实行划片包保制度,明确责任和任务,抓好管理区域防控。要加大日常巡查力度,建立巡查台账,实行巡查“一周一报”制度,及时发现、制止新增违法建设,使各类违法建设消灭在萌芽状态。要强化配合联动,严格落实各村、社区的属地责任,有效掌握违建线索,及时予以查处。组织实施区域内共计755户自建房摸排调查,进一步强化违建综合治理,确保依法审批的自建房设计安全、建设安全、使用安全。全力推进“楼顶革命”,累计拆除具有安全隐患的楼顶构筑物2200平方米,加固、改造楼顶构筑物1.8万平方米,清理整治楼顶平台18万平方米。通过“楼顶革命”的开展,不仅消除了楼顶安全隐患,清理了脏乱差问题,而且还解决了市民房屋隔热防漏的实际需求,赢得了市民认可,解决了美丽保康从地面看精致典雅与从空中看狼狈不堪的剧烈反差,实现了地面美与空中美的有机统一。为全面建成旅游城市及全国森林康养基地奠定了一定的环境基础。九是抓好广告招牌问题整治。按照“打造示范、严控新增、逐步改造”的工作思路,对一店多招、陈旧破损,存在安全隐患和影响市容市貌的门店招牌进行拆除。对实验小学、党校、山语泉片区门店招牌,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的要求,着力打造亮点突出、设置合理、品质高档、管理规范的门店招牌示范路,通过示范引路,以点带面,推动全县广告招牌整治。同时,加大对其他区域门店招牌的管理力度,并按照统一要求进行设置,力求通过市场淘汰的方式,逐步规范全县门店招牌。
(三)创新数字城管,提升服务质量。自保康“大城管”于2019年11月建成运行以来,秉承“为民服务、科学创新、协调发展、开放共享”理念,构建了中心城区1个高速口围合圈10平方公里、涵盖8个责任网格、874个单元网格、城市管理部件划分62类、29945个,按照“一级监督、二级指挥、三级管理、四级联动”管理模式,使26个不同负有城市管理职责的部门形成了职责明确、运转高效的关系。在保康县数字化城管指挥中心,一个个信息采集员,奔波在划定的“责任田”里为城市“体检”。大屏监视器和多台坐席操作电脑,实现了坐在大厅就能“管全城”,让3225平方公里的每个井盖等城市部件都有“坐标”和“身份证”。一张无形的网络就此形成。
数字化城管指挥中心作为城管执法体制改的重要内容,城管执法局党组高度重视,于2017年启动数字化城管建设,2020年正式上线运行,该系统利用网络、通讯、信息集成等技术,将现有的城市管理信息系统集成到数字化城管平台,通过实现资源共享,进一步提高政府城市管理的指挥、调度、处置能力。同时,通过无线数据采集--呼叫中心受理--大屏幕指挥--数据交换--协同工作--综合评价的流程,将县城区城市管理各项工作任务集中受理、分类派发,促使各部门职责更清晰、关系更密切,有效提升政府行政效能。“保康数字化城管指挥中心通过智慧视频分析系统,对城区重点路段进行实时监控、分析,如发现有设施损坏、环境脏乱、商家占道等城市管理问题,将通过智慧对讲调度平台立即调度附近工作人员前去处理,同时通过数字化城管平台生成案卷,交办相关职能单位及时处置。”
只有责任明确,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运行起来才会丝丝入扣。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一头连着城市内的细小网格,另一头则连着20多个涉及城市管理的部门和街道,形成了一个多单位共同参与的“大城管”网络。通过前期数据普查和确权确责,将各项问题的管理责任与相关部门一一对应,有效避免了“职能交叉、权责不清、推诿扯皮”等传统管理弊端。
作为智慧城管的运行中枢,数字化城管指挥中心是全县跨部门集中、实时协作的综合监督指挥中心。各类服务请求和城市生活诉求通过城管服务热线、智信APP等渠道汇入中心并得到及时分类处置。
自城市管理部件普查和多个部门单位协同工作启动以来,数字城管系统每月交办城市管理问题1200余件,处置率达98%以上,一大批热点、难点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
“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发展不能局限于一个井盖、一袋垃圾的管理,而是涉及交通管理、园林绿化、社会治安等多个领域。只有在“大城细管、大城智管、大城众管”上下功夫,不断提升城市综合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努力营造美丽、繁荣、和谐、幸福保康。
二、存在的问题
(一)在规划建设方面:一是公共服务设施和资源规划滞后于城市发展。保康县占地面积约3225平方公里,全县常住人口约23.6万人,其中:县乡城镇化人口11万元,全县城镇化人口比例达47%。城市没有严格实施功能分区,涉及城管领域的公共服务设施譬如停车场(点)、农贸市场、环卫园林市政设施等城市管理硬件设施与资源滞后于城市发展,不少工作的开展难以实现合理疏导。二是公共服务设施布点不合理,利用率低。在规划部门严控容积率的情况下,部分公共设施建设在人口、车辆密度较少的偏远地域,民众对于使用设施,不想舍近求远,不想花费。譬如规划建设的县城关镇段家湾停车场,该项目占地面积17126.6平方米,共建停车位276个,其中大车停车位104个,小车停车位172个,由于该停车场周围有王湾、河西两个社区,居民居住区较少,人口密度较小,且该路段背街小巷较多,百姓更愿意将车停在小巷小道和环城路边,不愿舍近求远按规定停放车辆,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且城管执法人员不易管理。
(二)在使用管理方面:一是城市公共设施管理维护经费不足。部分市民素质较低,如在人行道、亮化路灯、路边绿化树木、垃圾箱随意张贴“牛皮癣”广告,随意毁坏,由于城管系统人力物力严重不足,没有充足执法管理人员第一时间制止,均是损毁污染后,安排队员上街逐项清理,给城管工作带来极重负担。二是管理职责不清晰,监管重合。公共服务设施的管理权限界定不明确,常出现监管现象,造成管理效果不理想。例如:我县的紫薇公园本是百姓放松娱乐、观赏美景的好去处,该公园管理分别有县住建局、县交通局、县林业局、县城管执法局等众多责任单位,职能权责互有重合交叉,造成管理效果不理想。
三、对策及建议
一是建议完善城管法律法规体系,明确权责。长期以来,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之间存在诸多矛盾。应出台完备科学的城管法律法规,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管理、维护等多方面进行明确的职能划分,对城管执法人员在对公共服务设施管理维护工作中的权利义务、法定职责及履职范围等问题做出明确规定,避免部门之间互相推诿扯皮,真正做到权责分明、监管有效。
二是建议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后续管护体系,避免资源浪费。为了使城市的规划更加合理,避免出现公共服务设施与资源滞后于城市经济发展的情况。在进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与资源规划建设时应充分领会贯彻国家“十四五”规划精神,以人为本,精准瞄准人口变化、人口分布和居民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动态匹配诸如停车场(点)、农贸市场、垃圾箱、园林市政等公共服务基础实施,在项目规划设计、资金投入及公共资源匹配供给等方面适时作出优化调整,让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始终跟人走,摒弃粗放式的建设安置的老观念,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质量内涵式、高品质提升,真正让公共服务有高度、有质量、有温度。
三是加大公共宣传,提高公众认同参与度。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不能没有公众的配合、认同、支持、参与,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目的在于满足现阶段公众对于公共服务的需求。首先,应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公共宣传力度,扩大宣传面。譬如线上通过建设县公共服务平台手机App、官微、官博、官网发布宣传政策法规相关文件、制作公共服务常识小视频等方式,利用寓教于乐、生动诙谐的形式展开宣传;线下通过各职能部门开展上门入户发宣传手册、拉横幅、广播、公共汽车停靠点放置广告牌等方式进行,形成“互联网+公共服务”宣传模式。其次,通过设立不文明行为举报有奖热线、曝光平台、志愿者上街服务等方式,让民众参与到公共服务质量提升中去,培育民众的权利意识和公共合作意识,在实践中更加熟悉、掌握资金的权利和责任,实现公众的文明意识增强,有序参与公共服务事务中,从而提升公众在社会生活中的参与感和满足感,提升民众对政府、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推动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万承权 徐梓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