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湖州市吴兴区以建设东部新城为核心,以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和“三改一拆”为重点,大力实施保障房建设,城乡统筹、镇村一体、同步实施,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速度推进城镇化发展,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品位大幅提升,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至2017年年底吴兴区城镇化率达到72%,高出全市10个百分点。
全力推动东部新城建设。 围绕“宜居、宜业、宜游”的建设目标,在基础设施、公建配套、社区建设等方面大引进、大投入、大建设。目前东部新城已成为吴兴区新型城市化和湖州城市东扩的主战场和主平台。一是搭筑成熟的平台。东部新城基本实现了“不见旧村,不见旧房”的目标,已建成新型安置社区250万平方米,完成“八纵六横”道路框架,铺设雨污管网200余公里,同步跟进了水、电、气、信、热等城市配套设施。二是构建通达的交通。二环南路、318国道、吴兴大道等六条城市大动脉由西到东贯穿整个湖州带状城市。申苏浙皖和申嘉湖2条高速的出入口距离东部新城核心区仅5分钟车程,已通过批复的高铁湖州东站即将建设,东部新城将纳入上海半小时经济圈。三是创造生态的环境。东部新城25平方公里范围内有“五山十漾百条河”以及一条贯穿南北的城市绿廊,做到每一宗地都滨水临绿。6.38平方公里的西山漾景区被国家住建部命名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四是配备完善的设施。湖师附小、湖州爱山小学东部校区、湖州四中、吴兴高级中学和枫叶国际学校等一大批学校已投入使用;汇聚了吴兴区第一人民医院、邦尔骨科、湖州第三医院等先进的医疗设施,建设了一大批先进的文体设施,吴兴区文体中心投入使用,万达商业广场成为东部新城成熟的商业中心。五是营造适宜的创业空间。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省级留学人员创业园科创中心,大学生众创空间8幢百米总部经济楼投入使用,作为省级首批特色小镇的丝绸小镇全面开工,建成后将成为集历史遗存、生态旅游为一体的产城融合的“复合型小镇”。
全面实施保障安居工程。 2015年以来,共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20处,其中公共租赁住房1处,为政府投资建设园区公租房,涉及套数552套,面积2.6万平方米。城市旧住宅区(危旧房、城中村)改造19处,实物安置项目10个,货币安置项目9个。开工建设超158万平方米,累计建成近1.45万套,总投资超过55亿元,惠及群众4万余人。一是动态排摸货币安置到位。按照省市住房保障部门的要求,对棚户区规模、居民状况、基础设施和居民意向等情况进行调查摸底。2016年开始,由房屋安置向货币化安置转变,吴兴区货币化安置比例由2016年的22.3%提高到2018年的100%。货币化安置项目的实施,对房地产市场去库存、增加居民选择方向等都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二是提质增效服务督导到位。为保障性安居工程前期手续的办理(土地、建设方案、招投标、建设许可等)开通绿色通道,提高办事效率。对棚改货币项目,通过每月一报表、每月一小结、每月一汇总的形式,及时掌握实时进度,对进度慢、问题多的项目,进行专项督导,确保第一时间发现并解决问题。三是创新破难要素保障到位。面对土地指标紧张的现状,主要通过优先考虑保障房项目地块农转指标的办法,确保项目顺利供地。面对金融市场趋紧、地方债务严控的形势,主要通过做强融资平台、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有效缓解了资金压力。同时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把棚户区改造与保障性住房政策、国有企业改制、城市建设、房地产市场开发相结合,全面推行政府配建与市场购买、实物安置与货币安置相结合的多元化市场安置模式。
有效推进“三改一拆”行动。 坚持以建设“两美”浙江为要求,2013年以来,累计拆除违法建筑1300万平方米、完成“三改”4200万平方米,分别完成目标任务的367%和497%,均居全市前列。“三改一拆”工作连续三年获市对县(区)考核第一名,目前各项指标均已达到“无违建区”创建标准。一是铁腕拆违,存量违建趋零化。按照“摸清家底、分门别类、啃硬骨头”三步走原则,倒排时间、挂图作战,做到应拆尽拆、应改尽改。彻底拆除全区566处重点道路两侧遗留违建、39处大型商厦楼顶违建、500余处大型工矿企业违建;48处“大棚房”、78处国土卫片工业违法用地和8个《今日聚焦》曝光的重点违建已全部在规定期限内整改到位。累计拆除私建围墙、停车棚以及超面积雨棚等违建4800多处,农村房前屋后各类违建2.3万余处、龟鳖畜禽养殖大棚3000余个,非法一户多宅1150户、19.8万平方米。二是严防死守,违建防控长效化。按照“属地管理、部门联动、即查即拆”原则,建立“区督查、镇巡视、村巡查”的三级网格化动态防控体系,划分责任网格538个、配备网格员2036人,从根本上实现了防控违网格化管理全覆盖。同时建立集“巡查发现、投诉举报、实时指挥、快速处置、综合督查”五大功能于一体的防违控违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截至目前共整改小面积辅房、农业设施用房、车库等新增违建65起。三是拆改结合,拆后利用高效化。累计关停淘汰“低散乱”企业3913家、改造旧厂房300多家,盘活存量土地5522亩,新增入园小微企业3708家,亩均税收提升至12.1万元/亩、同比增长72.9%,新增绿化面积259.4万平方米,成功创建G50高速、104国道、妙新线三条省级精品示范道路和湖州东、湖州南两个精品示范入城口。四是制度引领,“无违建”创建常态化。结合区领导“六联”、局长驻村等工作载体,建立“区领导领办一批、驻村局长包干一批、干部集中攻坚一批”的“三个一批”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吴兴区“无违建区”创建考核办法》,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干部考核制度,对工作不力的单位和个人实行倒查倒纠、严肃问责。
做精做优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 紧扣“一加强、三整治、三彰显”的要求,全面推进16个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共涉及项目393个、投资24.63亿元。目前已通过省级验收14个(埭溪、施家桥、轧村、太平桥、紫金桥、妙西、锦山、织里镇、漾西、八里店、道场乡、后沈埠、幻溇、青山),列入2019年6月考核的戴山、东林2个小城镇已完成整治工程量的80%。一是规划为先强引领。依据城乡规划和小城镇综合整治技术导则,实行“五规合一”,以乡镇为编制主体,积极开展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编制工作。其中,轧村、东林规划方案获得省级优秀,织里、施家桥、锦山、紫金桥、妙西、埭溪六个集镇规划方案获得市级优秀。二是项目为重快提升。坚持整治与规划相结合,以“点上出彩”带动“面上提升”,打造精品建筑小品、精品街景立面等,确保“提升一条路、整治一条街、建设一条绿道、拆除一批违建、完善一批设施”,目前已完工项目358个,完成投资金额23.74亿,截至目前,六乱点位3845余处、整治低散乱163家、新增停车位6499个,累计拆除238处、5.89万平方米。三是机制为本促长效。成立由区主要领导任组长,区分管领导具体推进的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领导小组,创新推出“6+6”联席参谋机制、街长(巷长)制和门前三包制,采用6个乡镇、6个专项办分管领导联席会议形式,及时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实现四个平台建设和全科网格全覆盖。完善督查机制,制定了《吴兴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长效十必检”实施方案》《吴兴区2018年度督导实施方案》,共开展现场会市级1次、区级9次,进行专题调研省级2次。(湖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供稿 编辑 朱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