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 全国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重庆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圈子 > 专栏新闻

汉阳:垃圾分类成本降一半

发布时间:2019-01-13 16:55 来源:

核心摘要:入户宣传垃圾分类时,居民因是陌生人而拒绝开门;在小区安装智能垃圾桶,垃圾袋与扫码垃圾桶一致才能开启垃圾桶,最后被嫌麻烦的居民直接撬坏;居民在家分类后的垃圾并没派上用场,仍被垃圾车混装拖走垃圾分类,正逐渐成为市民的一个日常生活选项,但知晓度、参与度较低,运营成本较高,末端处理设施不匹配等问题,形成一个

入户宣传垃圾分类时,居民因是陌生人而拒绝开门;在小区安装智能垃圾桶,垃圾袋与扫码垃圾桶一致才能开启垃圾桶,最后被嫌麻烦的居民直接撬坏;居民在家分类后的垃圾并没派上用场,仍被垃圾车混装拖走……垃圾分类,正逐渐成为市民的一个日常生活选项,但知晓度、参与度较低,运营成本较高,末端处理设施不匹配等问题,形成一个隐形梗阻,阻碍着环保城市建设的步伐。
 
对此,武汉市汉阳区推行垃圾分类“社区物业共管模式”,将物业的楼管员、清洁员“聘请”为垃圾分类宣传员、二次分拣员,居民不再有抵触情绪,运营成本也大幅下降。
 

垃圾分类,从垃圾袋开始
 
2018年,汉阳区四新街金地澜菲溪岸小区又迎来了好几家新入住居民,14栋的方先生就是其中之一。入住后,小区楼栋管家刘静上门,给他送来了一份乔迁新居之礼——两卷垃圾袋,被点赞是“最走心”的礼物。
 
“可不要小瞧这两卷垃圾袋。”刘静笑着介绍,绿色的垃圾袋是用可降解材料制作,专门用来装厨余垃圾,另一卷灰色的是用来装其他垃圾的。灰色垃圾袋上印有6个图标,提示居民将烟头、污染纸张、破旧陶瓷品、一次性餐具、纺织品和尘土等垃圾装入此袋中处理。
 
金地澜菲溪岸小区共有40多栋,已入住3200余户。像这样的垃圾分类专用垃圾袋,每户居民每月都能领取一次,每一卷有30个垃圾袋,正好够用一个月。
 
“让居民有用的,还要让居民会用。”汉阳区澜菲溪岸社区书记张晶说,2018年3月中旬,汉阳区在澜菲溪岸小区率先试点“社区物业共管模式”推进垃圾分类。小区11名楼栋管家成为“垃圾分类督导员”,逐一上门手把手教居民如何进行垃圾分类;65名清洁员变身“二次分拣员”,在负责日常卫生工作的过程中,对小区垃圾进行二次分拣。依据每人负责的楼栋住户数量,社区会按每月每户补贴2元的标准,向楼栋管家和清洁员发放补贴。
 
“相当于顺便就把工作干了,效率却大大提高,垃圾分类居民知晓率达95%。”四新街澜菲溪岸社区城管专干陈珍说,楼栋管家本来就要入户做一些服务工作,与居民熟络、交流机会多,更易让居民接受垃圾分类等环保理念。社区还通过四点半学校、寒暑假托管班,将垃圾分类的环保理念教给孩子们,让“小手牵大手”一起参与垃圾分类。对于老年居民,则通过投球游戏让老人们“实战”练习,熟记分类方法。小区还成立了一支20多人的老年环保志愿队,每周轮流巡逻,指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他们身穿绿色马夹,已成为小区里的一道环保风景线。
 
社区物业共管,成本节约超五成
 
“社区物业共管,可节约成本超五成。”汉阳区生活垃圾分类专班负责人詹少兵算了个账,以四新街金地澜菲溪岸小区为例,近半年来,小区实际投入约24万元,平均每户每年成本约为150元,如果外包给生活垃圾分类市场化企业运行,按目前武汉市的市场行情,每年每户成本约为300元,总费用将高达百万元。
 
目前,汉阳区有11个街道20个社区27个试点小区41544户居民试点垃圾分类。下一步,将在全区推广垃圾分类“社区物业共管模式”。
 
在金地澜菲溪岸小区的马蹄广场旁,依次摆放着绿色、蓝色、灰色、红色的4个垃圾桶;一辆“湿垃圾车”缓缓开至小区的清洁转运站,将绿色垃圾桶内的厨余垃圾,经专人称重记录后,转运至指定的湿垃圾处置厂处理。
 
“居民辛苦分类后的垃圾,不能在转运时‘一勺烩’了。”詹少兵说,2018年汉阳区新增了4台新能源电动湿垃圾车,每台车可载重1吨,今年还将通过招投标,购进3吨、16吨的湿垃圾车。
 
与硬件升级相匹配的,是汉阳区垃圾分类社区覆盖率——2019年,由15%提高到60%,2020年实现全覆盖。
0

本文作者

投稿 订阅 合作

订阅

投稿

手机订阅入口
单位
姓名
地址
电话
稿件或合作事项
请先做成一个压缩包文件再上传,文件大小不超过10M。
大文件请发邮箱:zhjszzs@126.com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027-68873367
010-88585617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电子邮箱: zhjszzs@126.com
中华建设杂志社公众号
中华建设网
公众号
红点视频
公众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头条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