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 全国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重庆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当前位置:首页 > 智慧城市

张雷:以智慧城市高效推动“新基建”

发布时间:2020-05-28 14:50 来源:中国质量报

核心摘要:全国人大代表、远景科技集团CEO(首席执行官)张雷表示,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智慧城市建设与试点项目,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是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广阔。

 
 
城市是复杂的有机体,只有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的科学规律,才能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运用信息化能够让城市变得更聪明。”全国人大代表、远景科技集团CEO(首席执行官)张雷表示,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智慧城市建设与试点项目,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是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广阔。
 
新型基础设施,“新”在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融合。新基建不仅仅是建设大量有形的项目,更重要的是通过智能化赋予基础设施以灵魂。信息、数据、网络、算法等新型要素与城市传统的有型基础设施结合起来,软件与硬件并举,软件赋能硬件,能够释放出新的生产力。
 
张雷认为,智能城市是新基建的综合载体。新型基础设施是着眼于中国经济未来的战略性、网络型的基础设施。今年我国提出,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并明确新基建七大范畴。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及充电桩、城际高铁和城际轨交等新型基础设施,在物理上主要分布于中国的中心城市与城市群,并形成辐射全国及世界的新型经济增长极。
 
智能城市是新基建的融合平台。城市是一个日益复杂的有机系统。新基建的物理和数字要素在交通、能源、教育、医疗等城市功能提供的场景下实现有效融合。与此同时,新基建各类要素的融合协调发展,也让城市从传统要素的约束中拓展出创新和增长空间。
 
智能城市将为新基建培育生态,造就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新的应用与创新正在涌现,城市对数据中心、物联网、云计算等基础设施的需求大幅度增加,在消费、医疗、工业、城市管理、政府服务等领域,丰富的应用与创新正在加速,智慧城市不仅仅是在物理世界上再加一个数字层,更重要的是用数字技术实现原有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智能城市孵化要素整合,生成应用创新,实现产业跃迁,丰富新基建的内涵和生态系统。
 
张雷建议,第一,以人民为中心,对智能城市进行顶层设计。智能城市要建立开放包容的数字化体验,综合考虑数字政府、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一切以人民为中心。顶层设计要克服各自为政,打通信息孤岛,实时动态管理好城市的信息流、社交人流、交通流、物资流、基础设施流。智能城市可以借鉴国际最佳实践,做好顶层设计,制定整体长远规划,借助市场机制推进新基建。
 
第二,建立城市智能操作系统,高效实现新基建要素融合发展。通过智能物联网,真正实现新型要素的融合。基于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等数字基础设施,建立起一个“城市智能中台”。这个智能中台是智慧城市的操作系统,一体化地实现物联网接入、数据处理、智能算法、应用赋能。中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智慧城市建设,而城市之间的数字化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城市智能中台”能够固化智慧城市领域的最佳实践,贯通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之间的数据合作,也可以有效地形成智能城市群,增强城市应对各种事件的灵活性和韧性,弥补城市之间的数据鸿沟。
 
第三,智慧城市要解决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让“新基建”更绿色。中央多次提出“绿色智能”的新基建。智能城市需要考虑数字化与低碳化的结合,把短期经济刺激与可持续目标结合起来。未来城市的能源体系,需要建立在可再生能源与智能技术融合的基础上。全球80%的能源消耗在城市,城市产生了大部分的碳排放。5G、数据中心等新基建将继续扩大这一比重;与此同时,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和充电桩却能帮助更好地扩大绿色能源使用。从国家到各地方政府,在大规模投资新基建的同时,通过智慧城市,建立起一套相应的减少碳排放和可持续发展的考核和追踪体系。 (丁 莹)
 
0

热门标签

投稿 订阅 合作

订阅

投稿

手机订阅入口
单位
姓名
地址
电话
稿件或合作事项
请先做成一个压缩包文件再上传,文件大小不超过10M。
大文件请发邮箱:zhjszzs@126.com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027-68873367
010-88585617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电子邮箱: zhjszzs@126.com
中华建设杂志社公众号
中华建设网
公众号
红点视频
公众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头条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新浪微博